关于网评,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写得很老练,不幼稚”。怎么说呢,它不是一般的议论文,甚至说议论文文体的高考作文,也未必能达到可发表、满足深度阅读需求的网评高度。促成“成为网评”质变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有高度”。
之前提到过,网评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有思想浓度”。网评“有高度”,当然属于“有思想浓度”范畴,只是为了单独突出“有高度”的关键性,在此特别拿出篇章论述。“有高度”怎么体现呢?其实就是“有理论高度”。
网评是从一个新闻事件的某个点或者某个面切入的,有破有立,立起来的观点,一般要有理论高度。如果立起来的是个简单的众人皆知而且容易表述的道理,发表平台的编辑和固定读者,是不会满意的。一般往往体现在标题上。且看,《“挖呀挖呀挖”走红,折射优质儿歌稀缺》,《丁立人的“微光效应”要放大》,这样的标题,其中“优质儿歌稀缺”“微光效应”,到底是啥?如此的表述还是有些理论高度的。
那么,想让观点立起来,而且是比一般认知水准稍微高一点或者高得很多的观点,怎么做到呢?简单来说,就是要“上理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是生搬硬套地理论,而是结合得很好的理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可以边讲理论,边与网评中所论的人或事结合。理论的结合,千万不要像“接了个烫手山芋”,引入了理论,但是作者对理论理解得不深,引入而不具体结合,这显然违背了网评写作的“阅读友好性”原则。
比如说,最近丁立人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写丁立人的网评,简单地叙述他的下棋经历和夺冠过程,还是不够的,那样不是网评。且看如下的评论:国际象棋中有一特殊着法,名为“升变”,即:威力最小的兵,在到达对方底线后,可以变成后、车、象、马的任意一种。这是量变后的质变,是执着前行后的跃升。在曾经由西方人长期主导的国象世界里,中国国际象棋的几十载前行、丁立人的夺冠之路,或许也是一种“升变”。
此处的“升变”,就是一种理论,这个理论的引入,使得关于丁立人加冕棋王的评论“有了高度”,至少读者在阅读中能学到点东西。
再比如说,最近几年关于“双减”的评论,一直批判“赢在起跑线的想法”多糟糕,这些谁都知道。评论中提到了“剧场效应”,即剧场中一部分人站起来看必然带动其他人都站起来,用来说明“集体无意识的过度学习”的“卷无效”,也能让网评多了些理论的厚度。
好的网评,必然是要有“上理论”的高度的。但是这里的“上理论”,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得是“在这里”最贴切的理论,它得是有结合、不是两张皮的理论,它得是结合起来浑然一体,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读性”“有吸引力”的结合,绝不是让人昏昏欲睡的作者自己也没搞清楚、生搬硬套的理论。
理论引入带来“有高度”,但能兼顾有机结合、有可读性的平衡,这样的网评老道,而又不让人生厌,不幼稚,又能带给人启发、能让读者学到点东西。一般的“小作文”岂能可比?所以,某种程度来说,网评自有其品格。
(作者:程振伟 国家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