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一方面是作为自媒体写的,另一方面是写给公开发表的主流媒体平台的。而后者往往更能培养人、锻炼人,因为至少要达到能发表的水准。可是往往精心写出的网评作品,主流媒体平台不能发表,编辑给出的意见经常是“没有观点”。
一些主流媒体平台,干脆将网评栏目命名为“观点”。网评肯定是要有观点的,而且观点要占全篇的70%以上,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评论”。有些善于讲故事、抓取细节、文学造诣很深的人,是无法驾驭网评的,因为写了很多,自己的观点或思想“几乎没有”,所以还是没法发表。
不妨把网评的“有观点”内在要求,表述为“有思想浓度”。注意,这里的“浓度”很重要。我的理解是,读一篇合格的网评作品,其思想性扑面而来,这种思想性,不是读完全篇感受到某一个中心思想,这样的东西记叙文也是有的。而是全篇每句话,每个段落,都是在表达思想,这就是“浓度”所指。“浓度”还包括,“用最大的效率表达一个思想,如果有可能,并做到意蕴无穷”,能做到用最少的话表达一个idea,那就一定做到。啰里啰嗦的表达,和网评的内在气质南辕北辙。
网评写作,要做到“有思想浓度”,有两个一般人比较好理解的策略,一个是“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和宽度”。有些网评也能发表,但是难登大雅之堂,因为深度不够啊,说的大道理,一般人都知道,也会表达,看起来像学生作文(少数例外的佳作除外),这种情况往往也会被拒稿。深度是“想到了一般人没想到的,或者一般人想到了但是没有表达出来,或一般人表达出来有难度”。你比如说最近很火的淄博烧烤,一般人都在说旅游打卡,你看到的是淄博烧烤火爆背后的“乡土味、熟人社会味”,这就是说了一般人没想到的。
横向有广度、宽度,在网评写作中常用但也有难度。为了增加一个网评作品的可读性,有的作者喜欢讲故事,这里有讲究,一个是故事要有相关性,一个则是要“讲的出去收的回来”,讲故事切忌讲得太广太长,否则会冲淡故事所要支撑的观点“主体性”。现在看来,写评论的人在思想浓度追求上,“挖得深”“发一家之言”,大多都能做到。但是在“横向迁移讲故事”上,大多作者却难做到,因为需要你博闻强识,知识储备广,而且要收放自如、不跑题。它就像足球比赛的组织进攻,大范围转移需要球员视野开阔,同时又要有想法、有思路,能连接起来进攻,不是为了转移而转移(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网评作品好不好,就是看思想输出的质量高还是不高。姑且称其为“思想浓度”吧。能不能做到,用最大的效率,同时又有一定的可读性,把观点输出来了,决定了网评作品的优秀与否。思想表达的深度、广度,二者如何做到策应、平衡,正是“思想浓度”的内在要求。驾驭好了这两点,写好网评,其实并不难。
(作者:程振伟 国家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