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两会观察】做大志愿服务“积分池”让互助养老永续

时间:2023-03-05 浏览量: 作者:张全林

全国人大代表李龙倜关注养老事业,今年两会建议推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积分模式,“低龄积时间、高龄兑服务,倡导年轻人、退休人员、低龄老年人、社区党员、居民党员参加互助养老志愿服务。”

志愿者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纸,其中发挥根本支撑作用的是社会公众的觉悟,但其运行延续是接力式互助机制在发挥维系作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代际传递惯性,志愿者事业才能发扬光大,永续不竭。

风物还宜放眼量。从长远来看,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即寄希望于古道热肠、善人善行,也需要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激励促动机制。当下,纵观各地出台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主旨都是侧重于志愿者的荣誉授获程序及规范,而对志愿者的利益保障缺乏详规。这也就是说,对志愿者服务,很需要构建一套回馈机制。

采取时间换积分的储蓄方式,鼓励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为有困难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今后他们需要帮助时,可以支取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得到相应的服务,这本身是打造善有善报的社会机制的有效举措。当然,构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积分模式,不可能靠社会自发去完成,需要政府指导,出台政策,多方参与、系统监管,良好初衷才可以实现。

好事办好,务必作于细。对“时间银行”的储户,如何记账,怎样支取,还要规范细化。除集中性的志愿者服务可以“上账”外,如个体的或特定情形下的好人好事,在经过核实后也能计入“时间储蓄”,这样就能更广泛的调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认定规则和“记账”规范,以避免虚报冒领、做假账等有违志愿服务宗旨的事端发生。因此,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仲裁规则和组织,进一步细化志愿者服务认定机制,便于实际操作。

完善的积分回馈机制,是志愿者服务良性循环的保障。尽管志愿者的初衷不图回报,但有了这样的回馈机制,无疑能够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培育出更加浓厚的民族性志愿者精神,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一架永不停转的永动机。

(红笔: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