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网评写作观察2】程振伟:“网评共同体”当惠及后来者

时间:2023-02-27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网评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一些省把能写网评列为“辅导员必备能力”,因而一些辅导员在问“我该怎么写网评”。当然了,政府工作人员有的也有写网评的要求,短评留言是网评,长文发表也是网评,而后者由于其门槛性和难度,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笔者这里说的“写网评”,指的是发表出长文评论,其次是“常态写网评”,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偶尔写个一两篇,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评比偶然写一下撞大运。而是常态的写,至少每个月有两三篇网评发表,并用网评写作全方面推动自身的学习生活,乃至助推工作笔头能力。

很显然,养成写网评的习惯,常态地有网评作品见诸媒体,需要有内在机制驱动。一是兴趣,二是动力,三是反馈。想写网评的人其实不少,姑且称为兴趣吧,可大多人的兴趣难以持续。这么说吧,如果一时兴起写了一篇网评,投给知名媒体,立即发了,也就是说即时得到有获得感的反馈,那么动力自然就有了,这样往往会内生出更大的动力。然而,这只是小概率事件,能写出网评作品,就一定能在知名媒体发表甚至拿稿费吗?很难,一般没有一定名气的评论作者,开始写稿时是很难打动编辑的。当然,像红辣椒评论这样的评论作者“黄埔军校”例外,但发了两篇编辑还是要看质量再决定是否用稿。

也就是说,评论初学者,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通过“发稿——激发动力——增强兴趣——不断循环”这种动力生成机制,养成常写常发习惯,一般是很难做到的。

我从学术圈的“搞科研”获得启示。读博士,搞科研,发论文,报项目,评职称,背后一般都有“学术共同体”支撑。这里包括你的导师、学术伙伴、期刊编辑、同门等等。不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是很难做到常态发论文并不断练级的。

搞网评,也要有“网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大家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有的人是你的网评写作领路人,有的人是网评平台编辑,有的人是你的写网评“战友”,有的是约稿人,你在其中得有存在感,比如你是网评作者,比较勤奋、写的还不错,然后又比较会沟通,让网评发表平台编辑能编你的稿子,并做到常态化。这些都是外在的,内在的还是你得热爱写网评,能吃苦,坐得了冷板凳,能不断研究发表平台对稿子的风格要求,并与之相向而行,成为其固定用稿者。我想这些道理,在学术共同体中也是如此吧。

拿“网评共同体”理念看我自己写网评的经历,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我赶上了红网红辣椒评论“黄金年代”的尾巴,后来又碰到了华声评论、中国甘肃网陇评等媒体的资深编辑,首先确保了不断写、有地方发。后来又遇到了邓海建、胡欣红等评论大牛,读着他们的评论,不断鞭策自己要多看书多思考多写多提升。我也是“求智巷”《浙江教育报》评论专栏作者,这些让我保持了每周至少有一篇的输出发表。红笔胡文江教授的鼓励和包容,让我在这个特有情怀的网评平台里,不断有输出而且自我要求甚高。

其实任何共同体,时间久了都会有排他性。说实话,正是因为2014年开始跻身了“网评共同体”,我的热爱得以持续,至少写出的网评能发表。这些年年轻作者冒出来的少了,因为“网评共同体”对后来者未必那么友好了。我也在做帮助后来者跻身这个共同体的工作,可毕竟手里资源有限,常常扼腕叹息有潜力者转投它途没把评论写作搞下去。像红辣椒评论花大气力扶持后来评论者,红笔致力培养大学生评论作者让他们的稿子有地方发,这些都是功德无量的事。

总之,希望网评发表平台再多一些,对后来者加大扶持力度,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好,让“网评共同体”生生不息,而不是少数先来者的专属。

(红笔:程振伟  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浙江省网络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