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卫健委公布防疫指南第九版,开始实施优化20条以来,各地相继出台方便群众,有利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的各种防疫措施。然而,当某个城市号称打响放宽防控“第一枪”时,竟然不少市民反而放不开。近期,这成为一种非个别现象。原因是,这一防疫的最新动态,让他们产生了新的焦虑。
这是将近三年来,国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防疫焦虑的一种。与2020年的恐慌性焦虑、2021年的缓释型焦虑不同,2022年,疫情日益加重,防疫旷日持久,国人产生疲惫、压抑、无奈的焦虑之后,面对防疫政策的优化与调整,相当一部分人一时无措,产生了严重焦虑。
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担心优化调整是要彻底放开“躺平”,在疫情愈发严峻形势下,个人防疫顶得住吗?二是虽然奥密克戎新变种致死率低,导致防疫放宽,一旦个人不幸染病,政府会不会因此而放手不管?三是在优化和放宽管控措施后,如果有人不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增大风险怎么办?四是如果防控仍然有层层加码怎么办?民间或个体会不会有过度防疫?因为都是优化调整之后产生的焦虑。暂且叫它“优化焦虑”。
对“优化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在防疫指南第九版出台之前,人们的种种焦虑曾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防疫中的情绪和行为,其中不乏有人为此付出过代价。各地开始执行防疫优化20条之后,对“优化焦虑”如果放任自流,从个人来讲,它会使本可以改善的生产生活大打折扣,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从而降低精神乃至身体免疫力。从整个防疫工作来讲,众多对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和犹豫不决,必然导致防疫整体效果偏离目标。
孙春兰副总理近日召开防疫专家座谈会,有一个关键词,防疫优化“走小步不停步”,表明我国防控工作仍然是“稳中求进”,既没有“刹车”,也不会“躺平”,将会继续优化。不管怎样变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决不会动摇。中央出台新的优化防疫措施后,既要反对“一封了之”,也要反对“一解了之”。中央多次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如果我们坚信中央有这个定力,大家的种种担心、困惑和焦虑就应该消解大半。
随着优化措施逐步落实,“履行防疫责任,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包括上述“优化焦虑”,其实都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度的焦虑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但这样的焦虑也应该有个度。
心理学界关于解决焦虑的原则是,基础焦虑通过身体运动降低,认识焦虑通过调整认知降低,条件性焦虑通过临床和非临床技术干预降低。紧急情况下的技术干预是:深呼吸、快速搓手、从头到脚大块肌肉放松、哪儿难受锻炼哪儿等。但是,对于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来说,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换句话说,立即行动起来,这永远是缓解焦虑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戴口罩,勤洗手,有症状,自检测,双红线(自测),请隔离,打疫苗,别迟疑”,是界于中国和美西方两种不同防疫之间的新加坡官方对国人的防疫要求。全体国人都自觉按政府要求,积极配合防疫,努力做好自己。该国自从8月底进一步放开后,尽管病例最高一万多,最少也有一两千,但该国仍然保持了社会进一步回归正轨的势头。疫情再严重,国人也没有那样过度焦虑;防疫再宽松,社会也没有失去应有的秩序。这个城市国家虽然不宜作为大国的样板,但每个人做好自己,与政府管控实现良性互动,大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从而获得正常生活秩序,保持轻松心态,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范本。
主动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就是在问题面前保持理性,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养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摸索其路径与方法。不信谣言,配合政府;少些想法,多些行动;大事求助,小事自处。经常问自己:你管好了自己和自家人么?你为社会防疫做了什么?和自己对话清楚了,心里的压力就会变得小些。虚实问题得解,心结自然打开。
人民日报仲声文章主张“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新华社最新评论强调“疫情之下,不少焦虑可以理解。”这无疑是来自中央对全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值得期待的深切关怀。社会防疫的措施越富有柔性,个人防疫的自觉越需要刚性。公共关怀越富有人性,每一个人就越要更加主动地去化解种种“优化焦虑”。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