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一盏点亮时评写作的灯——读《时评写作十三招》

时间:2022-11-16 浏览量: 作者:胡锋

     

平时比较喜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评论,读到李思辉老师的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常常为其文章的精彩论述而点赞。但看到李思辉老师的《时评写作十三招》一书的讯息,还是在同事微信的朋友圈里。因此,一眼看到即一键下单,读后更是爱不释手。可以说,是先爱其文,再爱其书吧!

《时评写作十三招》是作者长期从事时评写作的“秘诀”,是实践成果的文字分享。对于秘诀多数人是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秘而不宣。读《时评写作十三招》,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作者为点亮他人时评写作路上的灯,招招都倾囊相授,就像灯光一样没有丝毫的保留,难能可贵!比如在“掐头去尾”一招中谈到,当你写到第三层、第四层,甚至更高层时,你会发现第一层、第二层就可以省去了,就需要“掐”。这是初学者循序渐进不可逾越的阶段。当然,你是高手,那就另当别论。可以直接从第三层写起。这不是我原文引述,叙述就是这么直白,就是告诉时评写作者如何生产出好的作品,既能符合媒体评论篇幅的需要,又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其实,每个作者对待自己的文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是不忍心下手的,你若学会了“掐头去尾”的美容术,文章的颜值和内涵就上升了一个新层次。

“且评且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章,也是媒体上看到常用的一招。为什么?读者越来越喜欢文字优美的评论,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传播,而不是板着脸式的“我说你听”,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长期为党报写评论,深有体会,而且对此招数更是驾轻就熟。正因如此,才有了作者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更有类似入选中考试卷、高中试卷和考公试题的高品质文章了!如果不是作者付诸文字,捅开那一层窗户纸,单靠时评爱好者恐怕一时半会还真悟不出来。作者用自己的文章,一步一步还原文章写作的过程,剖析文章的得失取舍,从立意到成品,边评边吟,且评且吟,让你感觉评有所获、吟有所得。

“两面三刀”一招让你学会时评的价值排序,就像时评写作说明书一样,只要你按图索骥,一招一式地对着练,就可以把招数学会。“杂而有专”“以古鉴今”“洋为中用”等招式深入浅出地推出实战案例,把作者如何从踢足球、剥椰子等方面借鸡孵蛋,巧立新意,撰写出一篇叫得响、传得开的好时评。我常想,不管是什么工具,还是写作之法,你学会了,有没有坚持写和用才是最主要的。就像运动员一样,招式会了,动作要领懂了,如果没有千万次的重复训练,是不可能在同台竞技中捧走冠军杯的。写作也是一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好老师一样。不停地练,不停地写,才会领悟到招式的真谛。否则,你学会的招式是不会生发出浑厚的内力来的,更不会受到编者和读者的认可。

对于很多爱好者学习专业书籍而言,最忌在理论场上打转。《时评写作十三招》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与其说是一本写作指导专业书,不如说是作者写作的自白书。既有作者的自身感悟,也有写作示范的配方,少了晦涩难懂的理论,自然而然地就愿意读下去。口语化的表述中折射出时评写作的要点,更容易让人欣然接受。每个章节都附有作者文中列举的例文,可以一章读完再看,也可以与其中提到的要点对应着看,有助于读者学习领会。

一盏灯,一束光,总会照亮一段前行的路。正如书中所言,时评写作的基点是爱和责任。《时评写作十三招》犹如一盏灯,吸引着爱好时评的写手们聚集在灯光下,在爱和责任的指引下寻找写作的路标和心灵的彼岸。期待每位读者练就真功,早达彼岸,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