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观察】分类施策引领“景点”规范运行

时间:2022-10-11 浏览量: 作者:周芳元

前往“种草”的景点却发现被骗,被私设的“路卡”收取费用,因没有安全设施而遭遇危险……当前,新兴的小众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者们的“新宠”,但是遭遇了私设“景点”问题的游客却有苦难言。(2022年10月9日《光明日报》)

全域旅游之下,处处皆可成为景点,简单地"一刀切",并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旅游的需求。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野生景点,将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将标准化管理转为认证管理,这是引领野生景点规范化运行的有效途径,是对游客负责、对景区负责、对生态环保负责的表现,分类施策能够让“景点”更加规范化发展,能有效为地方经济发展护航。

目前而言,由于景区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的景区旅游很容易让游客产生倦怠,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反向游”的兴起,小众景点更能有效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成为了青睐对象。这种转型的背后,实际上为没有经营主体的野生景点带来了商机,很少人涉足,环境相对优美,具有一定的自然风光,能有效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地方成为了不少游客的选择。特别是相关美景被拍成照片,上传到互联网,很容易招引更多的游客光临,来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景点”。

这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多样化需求是刚需,也是人民群群生活质量的见证。对于这样“景点”的态度,直接体现当地政府的作为,野生生长放任自流自然不行,因地制宜因情而论纳入规范化管理亟需跟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针对目前“景点”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实施分类施策,对客流量不大的“景点”实施属地管理,落实到村镇身上;对于私设“景点”问题坚决从严查处;对于客流量较大,尚未纳入“景区”管理的可先进行认证管理;对于私设“景点”处理后,确实有开发必要的同样可以先纳入认证。无论何种方式,地方政府均需要“景点”的游客进行监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起对游客安全的主体责任。

具体而言,对于游客量大,“景点”确有特色的,可以先认证,再规范,充分考虑景点承载力前提下落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确保景点有序运行;对于私设“景点”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旅游法律法规的宣传,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从严整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流量不大,只有少数人前来游玩的“景点”,可设置相关安全提示,提供适当的便民服务,确定相关的负责人员,并公布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

对于私设“景点”的人员,该罚的要罚,该处理的要处理,但也不宜简单一纸禁令,直接将游客置之门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将景点纳入认证,从而有效弥补管理空白,引领景点规范化运作。

值得深思的是,私设“景点”问题产生,除了利益的驱使外,还有相关程序繁琐的原因存在。旅游景点的设立,涉及多个部门、多重利益,确实需要慎重。但是,游客的需求及相关的保障同样要高度重视,无人管理要不得,私设“景点”不可为,纳入认证并详细规划是首选,对于认证的景点,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逐步去落实,引领景点按部就班逐步走向规范。

就私设“景点”问题,实际上也提醒了地方主管部门,小众旅游目的地也大有前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提前规划可以有效防止私设“景点”,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可以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市场经济之下,不能等到事情发生后再去处理,防患于未然更能体现作为,檫亮眼睛,融入实时监控,采取分类施策,能够有效根除旅游乱象。

(红笔: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