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安大学一流在线课程《新闻评论:品读与写作》授课教师,以新闻评论研究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2014-201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博尔德大学访学。出版专著《新闻评论与公共性理论建构研究》《普利策新闻奖案例库及话语分析》。以《新闻评论》作为参赛课程获得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长安大学讲课竞赛一等奖。组织长安大学学子参加第五、六、七届“评论之星”,均获得组织奖,本人获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新闻评论教学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
苏蕾:“努力自修”,是新闻评论教学的旨归。“自修”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长、自我打开。新闻评论是一种公共写作,如何做到公开发言,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见识;如何面对作品发表的反馈,这会带来激励,也会带来恐惧。在不断的练习和反复投稿中,学生会体验到坚持带来的收获,也会带来沮丧和失望。慢慢地,他们会知道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大多数人想要表达的,这就是写作成功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成长,这就是“自修”,也是教学的价值。我一直相信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要从学生中找,当我分享一些时新的文章时,就有学生喊出“给我经典”,学生会调整教学的方向和目标,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听到这些呼喊。
红辣椒评论:作为评论教师,您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苏蕾:最开始,我希望学生能快速上手,教学重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技能和发表规范。实践是激发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经。之后,我从新闻评论发展简史、写作伦理两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新闻评论的历史维度和理性维度,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言责”,什么叫“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什么叫“无我与无私”。最后,从国外新闻评论的写作特征、新闻评论的类型等方面,让学生看到新闻评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声音总是在那里,我希望学生可以爱上新闻评论,爱读、爱写,新闻评论可以滋养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也可以滋养新闻评论。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贵校有何特色,您的评论课堂有何特色,请分享一下。
苏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时代性、通俗好操作性,一直是我教学的根基,新闻评论课程是第一门新闻系申请到的一流课程,我们建设了《新闻评论:品读与写作》的慕课,将课程教授时间压缩为15分钟以内的视频课,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反复观看,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讨论、探索作品、手把手一对一指导习作。学生们特别喜欢辩论赛、小组讨论、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收集同题评论进行比较式作品分析。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从文本出发,接触真实的新闻评论写作。同时竞赛嵌套式教学,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课程安排到与“评论之星”大赛同行的学期,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们都在投稿、发表、接受反馈,这是真实的教学。
红辣椒评论:评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苏蕾:“处变处常,态度无二”,这两句话出自张季鸾先生的《无我与无私》。教师有没有能力“处变”,把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的新闻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去理解、去阐释、去判断,这是新闻评论教学的难点。做好了,课堂就能凸显这门课程的“新闻学”本色,就是鲜活的、流动的、丰富的,做不好,课堂就是沉闷的、干枯的、单调的。但教学不能被新闻牵着走,要教给学生如何“处常”,除了基本的写作技能训练外,最大的挑战是把学生的知情意与新闻评论观点的公共性打通,也就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连接。因为学生他首先是个体,其次才是作为新闻评论作者进行公共发言,如果他个人和公共性之间不是自然的连接,那么教学也不能激发他更长久的写作愿望。表达意见和写作都是人天然的能力,新闻评论教学如何擦掉阻碍表达和写作的灰尘,这最能激发我的教学热情。
红辣椒评论:对于评论“视频化”,您怎么看?在这方面,贵校在教学上有无探索和亮点?
苏蕾:人们对写作的认知经历了语言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社会文化实践三个阶段。我的教学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改革,从重视写作的语言表达到心理认知,最后就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新闻评论社会实践中来。评论的“视频化”加剧了新闻评论的社会性,让新闻评论从传统的书面写作状态切换到了多模态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评论语言的驾驭更加多样化,对作品影响力的期待值加大,同时也要学习用公众号、音频、视频的方式进行评论实践。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未来媒体人必须接受的挑战。
第七届“评论之星”比赛首开视频赛道,我们紧跟这一变化,发表了20个评论视频,出现了“陈有事启奏”“今日狐说”两个风格明显的视频团队。这些时评视频化的实践,让不擅长文字的同学更积极地参与进来,挖掘了同学们出镜、主持、采访、剪辑的能力。未来,我计划在视频化评论的语态、文字特征方面更多地指导学生。
我认为时评的“视频化”才刚刚开始,文案的功底仍然是视频评论最大的价值所在,如何不丢掉传统新闻评论判断的力度,文字的风格,加之视频评论的特点,是需要教学快速适应的。
红辣椒评论:谈谈“评论之星”大赛的价值,对评论教学的影响。
苏蕾:“评论之星”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言论空间,使评论教学有了现实的目标,使评论教学可以落地。但这个言论空间又是真实地与社会联动在一起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情境。选题要选择最有时效性和最有价值的,写作要符合媒体规范和公序良俗,反馈有来自网友和专家的。由这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出来的采写编评能力都是真实的、社会性的,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知情意都会得到社会的评估,更利于他们看到客观真实的世界,及时调整自己。
自从我们2019年正式参与到“评论之星”,这个比赛激活了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挑战和魅力。在参加这个比赛前,学生的评论习作仅仅是一份作业,学生没有发表的压力,在选题上视角狭隘,在观点上表现平庸。通过比赛,学生每天都要去红辣椒公众号看作品,比较其他院校学生的作品,渴望自己登上平台,获得认可,哪怕是评论区里不同的意见,也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作品的影响力和写作的价值感。红辣椒评论的编辑老师还会修改他们的稿件,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在课堂上琢磨编辑老师这么改的原因,讨论为什么今天的头条是这么安排的,阅读量高的文章有哪些亮点,发表作品最多的学生有哪些技巧。通过比赛,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大大被调动起来,2019发表的作品有6篇,2020年发表的作品有28篇,2021年发表的作品有100篇,发表作品背后是数量更大的投稿作品,这在非参赛时的课堂教学中是难以想象的。更开心的是,学生们通过参加比赛,组建时评小组、视频小组,自己设计队标,把RAP加到视频作品里,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比写作数量更大的收获,创新能力的提高。
红辣椒评论:除了红网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媒体举办大学生评论竞赛。从文字评论,到漫画、视频,竞赛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评论教师的需求角度出发,您对此类竞赛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苏蕾:的确有留意过这类比赛,但是举办好一个竞赛,特别是评论竞赛,需要的因素很多。我认为红网的新闻评论大赛依然是我心目中最专业的比赛。首先红网的赛程长,可以伴随课堂教学展开,这样学生不用腾挪时间来写作,反而参加比赛和课程作业等都能结合起来。其次红网的编辑老师非常敬业,学生们经常可以收到来自老师的评语和修改意见。其次,红网的评审相当严格权威,请的都是当下时评界最权威的老师,给予的评语也是细致客观的。各个方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比赛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您未来有何方向或计划?
苏蕾:通过参加“评论之星”,我们找到了一条“真实写作”的路径。在评论选题、评论写作符合现实的媒体要求、评论读者是真实读者等方面,接了地气。但真实写作的实践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比如在语言真实性方面。学生的白纸黑字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地表达。贾平凹说写作如同呼吸。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语言的敏感度和控制度,他们的作品辨识度很低,如何恢复他们对自己语言的信心,并找到自己语言和公开发表之间的适恰度,是我想做的事情。
未来,在拓宽新闻评论写作情境方面,我还希望借助新兴数字媒体,通过开设写作账号、拍摄时评视频等方式,拓展新闻评论的适用场景。
我也希望提高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比如引入更多的量化指标,做好新闻评论的写作技法训练。例如从及时性、相关性、权威性、准确性、目的性方面来让学生判断选题的价值。
通过人际互动带来的动力促进教学也是我想探索的,过去我们通过辩论赛、写作互助小组、讨论会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我想要通过短视频教学、公众号教学、直播教学的方式促进更多的人际互动,带动写作教学。
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新闻评论实践的驱动力。学生能否抓住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展开,通过调查研究,写出重在阐释和真相挖掘的评论,写出创新性的评论,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