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山西文物保护工作,缓解基层文物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近日,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明确了山西文物全科人才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模式。(5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一则大学招生消息可称“硬核”。“十四五”期间培养600人。2022年由山西大学招收120人。分为考古学和文物建筑两个专业,各60人。招生覆盖全省11个市,83个县。以后每年面向山西117个县定向招生。毕业后直接到县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就业。在校学习和部分生活费用由省财政负担。
在简洁明了的招生消息背后,是一个文物大省对未来文物保护事业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大文章。历来有“地上文明看山西”之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很多的王朝都在这里起源或成长。李渊就是从太原发家,后来缔造了伟大的唐王朝。山西除了我们熟悉的云冈石窑、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晋祠、悬空寺,还很多普通人所不熟悉的唐朝年间的木制建筑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大殿等。山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里宋、金之前的古建筑的存在数量占到了全国的70%以上。这是中华古代文明在三晋大地十分宝贵的物质存在。山西特招文物人才,出此“省策”符合省情,顺应了今日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大势,是中国文化发展宏图的山西篇章。如果说山西目前存在基层文物人才严重短缺,那么,今年开始招生,说得上正当其时。
因为是“免费学习”“包分配”,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又有必要参考如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经验,作进一步的完善。如是否应该在招生时就明确提出毕业后对文物事业规定服务期的要求。避免一部分人把这项“特招”当成不得已的选择,或少数人作为挤进事业编的一个投机机会。
如果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可以解决600人就业,或者仅仅把省财政保障培训经费当一份福利,或者个人仅仅是得意于免费学习并挣得一个事业编制,那就大大矮化了这项招生的意义了。
文物保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好、安排好、使用好这600人,实际上要定位为锻造一支有文化情怀的文物人才队伍,让他们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考古学和文物建筑两个专业固然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发这批学生热爱文物保护事业,铸牢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愿意全身心投入文物保护的学习和工作中来。在一个追梦的时代,文物保护事业在山西将迎来一个春天,每个人都可以大有作为。这应该是负责招生和培养的大学当仁不让的政治自觉与育人责任。
而解决好这个课题,最近发表的《习近平的文化情怀》无疑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热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总书记对中国5000年悠久文明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所工作过的地方的每一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如浙江良渚遗址申遗,对福州三坊七巷北隅、古浪屿八卦楼(风琴博物馆)等古迹的保护,都堪称典型示范。都他在来中央工作之前,许多是在基层工作时对文物保护的亲历亲为,可以直接对标学习。总书记曾经5次手相握、心相连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应该是他们心中的精神丰碑。要铭记和理解总书记在山西嘱托“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深意,促进学习,努力践行。唯如此,这批人才才会成为三晋大地文物保护舞台的优秀角色,不负韶光,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