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赛场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结束。三位刚刚结束比赛的女子滑雪运动员蹲坐在雪地,拥在一起。其中一位是已经夺得金牌的中国女子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另一位是瑞士选手格雷莫德,她俩一个在安慰,一个在抚摸哭泣着的法国选手泰丝·勒德。
在最后一轮比赛前,比分第一的泰丝本来是最有力的金牌竞争者,终因最后一跳失误,让她与金牌无缘。在这之前,倒数第三个出场的谷爱凌,第三跳获得94.50的高分,满脸自信阳光的她喜极而泣,但她没有马上离开赛场。当倒数第二个出场的瑞士选手格雷莫德落地摔倒时,谷爱凌也是迎上前去给了爬起来的她一个拥抱。
这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一结束,更多的媒体报道了谷爱凌的“决赛三跳”,特别是她在最后一轮敢于选择从未尝试过的1620超高难动作,有的说她这是突破极限,“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一战封神。专业解说员赞叹:“这种不一般的勇敢,这样完美的表现,需要运动员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但是,比赛结束后,跳台下对手与对手的惺惺相惜,特别是谷爱凌已经稳夺金牌之后,能够马上走出自己的喜悦,去拥抱摔倒的对手,去安慰深深抱憾失利的强手,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这就是优秀人格背后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这就是“更快、更高、更强”之后“更团结”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奥运精神。
比赛之后,成功者拥抱摔倒者,胜者抚慰落败者,那种感同身受的话语,那种分担失利痛苦的抚摸,那种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些“自选动作”肯定是没有经历过程式化训练的,这种友善和给予人的温暖,是一种美好人性的自然释放,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发挥”,它比夺金更加动人心扉,愿这样的“自选动作”更多些!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