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新闻,让我很难过,不知是什么郁结在心里,无法释怀。马上过年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一写,理一理思路,把负面情绪留在过去一年,卸下心灵的重负,轻装前行。
先讲讲这个男孩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叫刘学州的孩子在网络上看到孙海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团聚的场景,父子二人相拥恸哭,将多年的压抑全然释放。孙海洋说,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寻找儿子到底,一辈子也不会放弃……这个触碰到他心灵深处最柔软处的场景,让刘学州哭了。
刘学州不是孤儿,他有父母,只不过出生时被亲生父母卖掉做彩礼,四岁时养父母意外去世,二年级上寄宿学校,被欺负被孤立被霸凌,在村里人的流言和动荡的童年中挣扎着长大。
他不愿相信自己当年是被丢弃的,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拐卖或走失的。孙海洋寻子的报道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利用网络寻找亲生父母,而且很多人找到了,他也想为自己做点什么。
孩子找到妈妈,结果得知自己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而且,亲生父母现如今有各自的家庭,他们并不希望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见到刘学州后,他的亲生父母从错愕、尴尬,到冷漠、愤怒、抗拒……他们以为这个本来极度渴望爱和家的孩子是回来讨要房子的,于是,刘学州被亲妈将微信拉黑,被亲爸在朋友圈讥讽为“网络乞丐”。刘学州被亲生父母第二次“遗弃”。
这个打击,几乎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和家人团聚的希望就这样破灭,建立在这种希望之上的自我价值和自我信念也随之支离破碎……
同时,他开始遭受漫天网暴。说他良心坏,说他有心计,说他认亲就是为了要房子……唇枪舌剑砸在这个15岁孩子的身上、心上。他去三亚寻找精神出口,又被人诟病生活奢靡。终于,他在24号凌晨三亚的海边,结束了年仅15岁的生命。只留给世人一段“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文字。
善良的孩子将微薄的存款分成两份,一份给了疼爱他的外公外婆(养),另一份给了孤儿院。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将通讯录里舅妈的称呼改成了“妈”。
走到生命尽头那一刻都怕麻烦别人,选择在海边,不给酒店添麻烦。一个连崩溃都要顾及他人的人,究竟是懂事,还是无奈和悲凉呢?
在最后的微博中,刘学州发了一些生活的琐碎照片,他说:“我要走向全新的旅途了,当你们看完这封文字时,我应该已经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长大。”
他说:“阳光洒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
至此,人们再也看不见这个深夜听歌的少年。
一个人从不会失去他从未拥有过的东西。他看到了光,以为是希望,可是到了最后,发现那竟是没有回声的深渊最深处。
近期媒体报道的视频,刘学州服下了几十片抗抑郁药片,被好心人在海边发现时已人事不省,一旁的沙滩上孤零零躺着一瓶啤酒和一堆药片,众所周知用酒服药会加速药性的发作,这是怎样的决绝。
或许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认为自己生来即轻,像一颗渺小的尘埃,被风吹向何处,就飘荡在那,从未被善待,毫无价值,就算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人真心难过。
有人生来阳光普照,抱怨无处躲阴,而有人生而蜷缩在阴冷黑暗的角落,抬头望向刺目的阳光。找到亲生父母,原本以为是生命的救赎和出口,没想到却将他砸向深渊更深处。
故事讲到这里真的太难过了。
这个孩子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给人一种无奈和无力的悲凉感。
他的一生也许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但那是他真实的一生。他比“对不起我爱你”中的武赫,火影中的鸣人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更加令人伤感和无力。
如今三亚后海村灯塔码头,因为他而变成了一片花海,卡片上写满了不舍……无数网友为他送去奶茶,备注多加点糖,他这辈子太苦了,想让他甜一点,可惜他永远看不到了……
在他生前最需要慰籍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而走后原知万事空时,来自世界的爱意开始涌向他。
《光明日报》这样评论:直到刘学州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很多人才恍然惊觉,他是人,也是个孩子,会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人们开始强调他的心智,关注他的心理创伤。在这时,他褪去了符号,作为一个人的脆弱和悲惨开始显现了出来。
而他已经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
长焦镜头推进这个孩子,也有一些思考。
有人痛惜: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大好青春大好年华,为了那个幻想和网络喷子付出生命的代价,多么不值!刘学州的生命为什么消陨在他人的错误中,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他正值青春期。
成年人知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网络的热度过去了,人们的关注过去了,喧嚣散尽,他仍然会是那个努力接近光、成为光的少年。可他是孩子。
成年人会懂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海海,不必在意一时沉浮,可他是孩子。
回想我自己的15岁,书包里装的水都还是妈妈每天细心为我装好的……那时候觉得无比崩溃的忧伤不过是一次成绩不好带来的低落和厌烦于深爱自己的父母亲的唠叨。
刘学州已经1米85了,嗓音好听,看上去已经是个帅气的青年,但他只有15岁,正值青春期的年纪,青春期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正在发生巨变,情绪也像过山车,容易暴怒,容易emo,容易伤感,容易情绪崩溃,做事不计后果,如同小鸡崽正在破壳而出,对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好奇,极其渴望独立又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照顾。
极有可能,这个青春期的孩子在那一刻情绪低落到极点,毫无求生的信念,待到海啸般的负面情绪过去了,一切会趋于平稳、风平浪静。
但很可惜,他没有等来那一刻。
第二个原因,他缺少能够为自己生命托底的力量。
每一个人,最底层的生命力,都是来自于母亲。
蔡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5岁孩子能够记得母亲或父亲的体温,那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如果5岁前他的身体没有任何体温的记忆,她将一生都生活在恐惧和自卑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体温是比父亲和母亲更无私,更纯粹,更温暖有爱的。
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你不起,爸爸,妈妈认为你可以,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你,我们也会仅仅地抱着你。你内心就是安全的,安心的。
刘学州的童年是非常动荡、无助且无依无靠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几乎没有积蓄到足够的心理能量,加之亲生父母的二次“遗弃”,让他原本荒芜的内心更加荒凉不堪。
倘若说在经历漫天网暴的时刻,他身边有一个能够让他依靠的成年人,一个支柱,一个为他生命托底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在他哀莫大于心死的时刻,给他一些支撑,一些能量,在精神上帮他挡住那些射向他的箭,孩子一定可以扛过去,可是他没有。
走的时候,身旁空无一人。
只有小小的身影,任由海风稀释着他的痛苦。
这孩子最后的抖音是一张伸手触摸阳光的照片,让人心碎……一生都不曾拥有过的阳光和暖意,即便离开前也忍不住伸手去触碰。
最后想说一说:如果在聆听的你,正在经历生命的困境和痛苦,正在带伤负重前行,应该怎样自我救赎?
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和安宁,最重要是要明白,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无能为力的,最能控制的是你自己,所以智者会倾向于去做自我归因,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首先要做的是面对问题,正视它。很多时候,避而不谈,才使得你被抑郁所吞噬,你要相信,世界上总有人懂得你,理解你,看见你,倾听你,总有人爱你,总有人愿意倾其所有不顾一切去帮助你。
如果抑郁的情绪让你不好受,让你痛苦不堪,你要明白,直接去触碰负面情绪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宝贵体验。武志红老师的经历也许会带来一些借鉴意义:他没有选择与抑郁对抗,而是破釜沉舟,干脆沉入抑郁的井底,全然去感受抑郁带来的痛苦并思考其中的价值,两年后,抑郁竟不药而愈。
自愈后,他感到,内在很多原本混乱而拧巴的河流,融会贯通到了一起并流向了大湖。
简而言之——尝试去拥抱你的“痛苦”即便很难,也要学会与消极想法共处。
第二,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状态。你是已经患上了抑郁症,还是仅仅是抑郁症状。“抑郁情绪”和“抑郁状态”人人都有,但如果已确诊是“抑郁症”,请一定向专业咨询师或医院求助,以免耽搁病情。
第三,要有稳定的支持系统。
让家人或朋友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告诉他们你很痛苦,这并不是羞耻的事情,你只是情绪得了重感冒而已。同时,作为家人千万不能说:“你什么都有了,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就是作,你就是想不开,就是太闲了,赶紧忙起来……”而是要接纳他们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和我说说怎么回事……”
当你爱的人有轻生念头时,不要对他们说:
“不要不负责任,你这样做,你父母怎么办?爱你的人会多伤心?”要让他们感到被认同和被需要:“你对爱你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作为父母,除了每日的诸如“吃饱了吗”“穿暖了吗”“工作如何”此类的关怀,不如换成:“今天过得怎样?情绪如何?”
“无论如何,我都会陪在你身边支持你……”
不要总是这样对他们说:
“你要加油啊!你要努力啊!”“别整天躺着,赶快起来,生活还是很美好哒!”“你这算什么,我经历的比你痛苦多了,我还不是挺过来了吗?”
对他们来说,那些都是压力。
不给他任何压力,就当他是一个生病的,身体有疾病的孩子,好好抱他在怀里安抚,让他休息,接受他的一切状态,安静地陪伴他就好了。
第四,深度学习提升,预防复发。
状态稳定了,生活重建了,要开始深度学习,了解自己的症状,了解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防止复发。重建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流动起来。就像水一样,水流动起来就不会腐浊。
写下这篇文章让我释怀了许多,宫崎骏说过:“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可结束的沉沦。”
每个人这辈子都在完成阶段性的使命,也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沟沟坎坎,请相信:那颗照常升起的太阳,会以温柔的光,抚摸着绝境之上的废墟。
那个令人心疼的孩子,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
(作者:赵亮 十堰市委党校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共青团十堰市委宣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