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3人一组,拿着小喇叭,携带救生衣、救生圈和救生长杆,沿着重点河段和水域,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开展巡查,发现有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在水边玩耍和戏水时,教师志愿者会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并劝离。”这是7月14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北英山800余名教师志愿巡河防学生溺水行动的一幕。
“教师组团巡河防溺水”,这种声音,叫人困惑;“拿着小喇叭,携带救生衣、救生圈和救生长杆”,这种场景,叫人别扭;“教师对群众进行安全教育和劝离”,这种教育,叫人尴尬。
在社会的职业体系中,教师和医生是两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其背后更是隐藏着看不见的“无形劳动”。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教师身心的“亚健康”问题已成为教师群体的普遍问题,“劳累过度”和“积劳成疾”者甚多。寒暑假调养身心,更加有利于教师以饱满的状态投入新的工作。如此,国家《教师法》方以法律条文明确“教师享受寒暑假”待遇。同时,暑假中的教师并非是无所事事的闲暇状态,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充电休假”方式。
因此,从国家政策层面看,教师依法自由享受寒暑假,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尊重和善待。安排或倡导教师巡河防溺水的举措与国家教师政策导向背道而驰。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民皆兵严防死守的关键时刻,全国各地也对教师群体给予例外,不安排其上一线,这既是对教师的呵护,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的关爱。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800名“教师志愿者”啊。即使是披上巡河“志愿者”的马甲,也不值得提倡。像英山这样的小县,中小学教师约摸也就2000左右,竟多达800名教师志愿者,其中有多少名教师是“真自愿”还是“被自愿”,还是一个问号。真正的“教师志愿者”,可以在暑假里做更多专业而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教育部门正在试点推进的“学校暑托”,比如“千名教师访万家”行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送教上门”,等等。这些工作才是教师的主业,才能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执业精神。
暑假是非常时期,防溺水非常重要且刻不容缓。发挥在宣传、教育和引导上的优势,定期、及时提醒学生和家长,经常传播防溺水的教育信息,做好常态化的宣传教育,这是学校和教师的应尽之责,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巡河防范,则是地方政府和社区、村组及社会的主要责任。依靠村居干部、人民群众和组织、凝聚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就近巡防,同样可以织成有效的“防范网”,何需让一年上头辛辛苦苦为孩子的老师们“劳心”又“劳力”呢?还有值得深究的是,让广大教师参与巡河,难道教师具有比其他人员“防溺水”的特殊技能和优势吗?
教师巡河防溺水,僭越了教育和教师的“边界”。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给教师一个安静、安心的暑假,是一切安全教育工作的长远之计。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