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观察】让“默默有闻”的红窝子更多些

时间:2021-06-24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发现全国最大规模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烈士墓群,探访浙江淳安县4块“孤魂碑”。浙江军地检察机关为北上抗日的128名无名英雄正名,当地马上启动对红军墓的认定和保护。(6月24日《检察日报》)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在走访慰问健在的老红军、老抗日战士等老一辈人物,宣传学习先后载入史册的英雄烈士的同时,对那些未被人知的革命先烈,让无名的变为有名,让消失的得以重现,这种纪念同样紧迫、同样有必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比起浙江军地检察机关运用检察优势为英雄正名,退役军人以个人力量结合社会力量打捞和发掘红色文化遗迹,更显难能可贵,并有其特别的价值。

6月7日《长江日报》报道,有十多年军旅生涯的王仁山自觉参与“寻找英雄故乡”活动。在志愿军名录上,他所在的老部队20军59师175团(沙家浜团)抗美援朝时牺牲的团长洪定泰,是湖北黄冈人,但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时,王仁山通过网络、电话和战友寻找,整个黄冈竟然查无此人。后经几家媒体联手,终于找到了烈士的家乡,现在是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风景管理区油麻岭村。原来,原属黄冈的新洲1983年转隶武汉,烈士洪定泰不慎被“销籍”。为了搜集烈士更多细节来充实生平事迹,王仁山意外发现这个村庄不是“一点红”,而是“一片红”,这里有一群烈士和一群英雄,是一个浓缩各个革命战争年代的“全程红”,堪称“红窝子”。现在,这个村已树立起醒目的英雄石雕,村里正在建设烈士事迹陈列室。“红窝子”将成为风景区的重要景点。

“红窝子”的发现和开发建设,是对革命圣地、红色根据地的重要补充。不管是对无名英雄或无名烈士,包括许多以求无闻的张富清式老英雄,还是对为革命奉献优秀儿女的地方,让英烈和他们的家乡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仰,是纪念建党百年的应有之义。对他们,不能仅仅以“无名”之名,用一场仪式了之,而应当是用心用情,让“默默有闻”式的纪念可以更多些。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