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跟××(区)发展过不去,我们就跟谁过不去;谁砸××(区)营商环境的牌子,我们就毫不留情砸谁的饭碗。不管是‘铁饭碗’也好,还是‘钢饭碗’也好,都要砸!”武汉市某区委书记在优化营商环境暨作风建设年动员会上说。
暗访短片披露,一企业拿到的土地上有6万方渣土无人负责清运,政府承诺的场平工作迟迟不能推进;某园区一条马路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导致6家企业迁走,预计损失总额达520多万元。以上两起案例算不算“砸牌子”,如果算,关注者就会静候“砸饭碗”的回声。但是,在刚刚发生某市领导掌掴部属成为舆论焦点之际,动辄吼出“砸饭碗”似有不妥。
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把着力点放在打“马后炮”上。放弃过程就是放弃结果。有关条例2019年底颁布,两起案例都发生在条例实施之后,事后暗访和调查追责的工夫如果用在前面,这类不良“故事”即使开花也难结果。
治理不良营商环境要靠法治而不是靠威胁。“砸饭碗”向来被认为是卡人脖子、断人后路的极端手段,问题是营商环境损害到什么程度算“砸牌子”,不能凭领导主观感觉,严格依法分类分层治理,才符合条例反复强调的法治原则。
领导作风应该为营商环境作出良好示范。既然“没有好的干部作风就没有好的营商环境”,那么,话风折射作风,领导口中的“砸饭碗”算得上情绪化的粗话,早些年就被诟病“不符合当代起码的政治文明规则”。领导怎么对待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工作部门和干部怎么对待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必先优化领导者作风。如果能够按照该书记所说的从一开始就扎实落实“六治六纠”,即“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乱治浮;纠等纠靠纠要,纠推纠躲纠拖”,优良的营商环境恐怕早就水到渠成了,干部们也用不着在“砸饭碗”面前如坐针毡了。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