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观察】学生“云告别”面前家长、导师作为空间有哪些?

时间:2020-10-16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在凌晨2时留下“云告别”,次日上午校方宣告该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已经披露的事件过程表明:研究生寻死是因为自认为自己已是一个“太笨”“太懒”的无用的人。遗憾的是,从事情的发展演变,直到最后关头,都没有看到导师和家长“拉一把”的影子。

为此,我想起另一个研究生今年6月份毕业之前的一段经历。他是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保研,进入研三后,已经是导师很信任的助手,经常受导师委托做项目研究和实验组的具体牵头人。突然有一天,研究生给妈妈打电话,称自己患了抑郁症,决定休学一年。正准备迎接“秋收”的妈妈大惊失色,经与家人商量,妈妈做了两件事:一是初步了解到,儿子眼前的毕业论文压力很大,需要通过休学调整一年;二是及时赶到学校与儿子的导师见面。

原来,该研究生想休学的主要原因是同学大多找到了很体面的工作,有的甚至手上握有两个“选项”,而自己由于其它原因,不仅毕业论文遇到困难,而且一时还没有中意的毕业去向。于是觉得作为牌大学研究生,用“虎头蛇尾”式的学业不好向家人们交待,但又不好明说,所以决定以“抑郁症”的口实寻求休学。可导师胸有成竹地给家长交底,该生毕业论文和专业基础知识虽然目前有一定困难,都不会成为按时毕业的拦路虎,找个好工作也不是没有机会。可见,研究生对自己的悲观估价是个误判,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

“学生出现这个情况,我也有责任。我一直以为他毕业和找工作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平时学习和工作见面多,对他的思想和情绪最近关注和过问比较少。”导师一再以自责的口吻说。与媒体和社会上不断传出的“不良导师”不同,这名导师面对家长主动承担了学生出状况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家长把导师请到环境较好的咖啡店商谈。为的是诚恳求助导师帮助,结果让导师给抢着买了单。小处可见,导师在学生家长面前是怎样在摆自己的位置,在“问题学生”面前是怎样的担当。

经过家长与导师联手,稳定了该生的情绪,尤其是导师在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与支持,研究生重回学习正轨,论文、毕业和就业,一个学年之内如期完成。这位自称“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生本身有些内向,会不会真的抑郁,如果没有这位导师的责任担当,其发展走向及后果,也细思极恐。

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自杀研究生的遗书不难看出,不管确实优秀还是貌似优秀的高学历者,都有可能存在一叶障目的盲区和一时糊涂的冲动,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尤其是在成功和励志教育氛围下成长的“好孩子”,往往完美主义往往变成了他们生涯发展的迷雾。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缺乏主动寻求沟通帮助的自觉,可教师、家长们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及交往中,应当留心给学生的复杂思想和负面情绪留一个“出口”,这“出口”或许就是一种转机。“出口”要么在老师或家长这里,要么在亲戚或同学这里,成熟社会应该还有成熟的心理热线之类的公益服务。在这些群体中,最好要有“小角度”理解互动的知己或专业人士,在特殊情况下会有特殊作用。

自杀的研三学生虽然有无限大的网络作为负面情绪“出口”,可惜不算“有效出口”,数万条留言,竟然没有一条能够变成阻止悲剧发生的杠杆。即使在他人生最绝望的穷途末路,家长没有出现,与该生有最直接关系的导师也没有出现,这怎不让外围的围观者扼腕叹息!?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