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哲木观察】不能让删帖成为坏人坏事的保护伞

时间:2020-03-12 浏览量: 作者:清哲木

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在3月2日接受了《人物》专访,文章今天发布后被刷屏。让人意外的是,文章很快遭到删除,几乎是“全军覆没”式的删除,但这次不同,文章被删除后,网友发起了网络接力活动,把复制后的这个文章,发布到各自的微博、公号等平台,接力活动也再次刷屏,创下了疫情以来的又一个奇观。艾芬医生所在的武汉中心医院,离华南海鲜市场只几公里,是这次疫情中,医务人员和职工感染的重灾区。截止3月9日,已有4位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超过200人被感染,其中包括三个副院长和多名职能部门主任,多个科室主任目前正在用ECMO维持。

哲木观察注意到,艾芬的文章并无什么所谓的敏感信息,实在要说有敏感信息,那就是整个采访过程中,透露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悲剧原本有机会避免。”2019年12月30日,艾芬拿到一份不明肺炎病人的病毒检测报告,她用红色圈出「SARS冠状病毒」字样,当大学同学问起时,她将这份报告拍下来传给了这位同是医生的同学。当晚,这份报告传遍了武汉的医生圈,转发这份报告的人就包括那8位被警方训诫的医生。这给艾芬带来了麻烦,作为传播的源头,她被医院纪委约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斥责」,称她是作为专业人士在造谣。此前的一些报道中,艾芬被称为“又一个被训诫的女医生浮出水面”,也有人将她称为“吹哨人”,艾芬纠正了这个说法,她说自己不是吹哨人,是那个“发哨子的人”。她后悔当初被约谈后没有继续吹响哨声,特别是对于过世的同事,“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老子’到处说,是不是?”

发哨人艾芬快人快语,让人们似乎隐隐约约中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但是,不明白是什么力量在阻止发哨人的声音,是什么力量在阻止人们追问真相的权利?那些WG部门难道不需要知道真相吗?“吹哨人”你们训诫噤声,“发哨人”你们竭力封杀,网络监管到底要监管什么?笔者也高度认同网络确实需要监管,而删帖也是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删除帖子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比如,对那些内容不健康的、威胁社会稳定和诽谤侮辱他人的帖子可以删除。但艾芬采访的谈话内容并没有不健康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老百姓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网络监管还需要给老百姓留下说真话的空间,容忍说真话的社会环境,WG删帖也应重民意,讲道理,不能大权在握,想删就删,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舆情应对著名授课人王旭明发表了看法。他说,删帖是网络时代对网络管理的一种手段,科学有效和及时适当地运用这种手段,可以改善和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保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当然,删帖封号要谨慎从之,不能动辄就采用删帖封号的方式,更不能让删帖成为懒政、庸政、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尤其是不能让删帖成为坏人坏事的保护伞。

不能让删帖成为坏人坏事的保护伞。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在互联网言论的管理过程中,公权力机关和互联网平台二者结合,对表达形成了较大干预。这种干预以删帖和封号为主要措施。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降低话题的热度,但每一次不当的删帖其实都是对公信力的透支。对于蓄意造谣、涉嫌侮辱诽谤的内容,可以采取删帖等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对于事件的公开评论,哪怕是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则必须要有更客观的态度和更宽容的胸怀。

不能因为议题“敏感”便一味删帖,何况,是否是真的敏感?这无疑会给人以“掩盖真相”的印象。明明是一些社会治理层面的技术问题,最后却用公信力来兜底,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偿失。

艾芬医生的谈话,已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有关部门不妨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对警示疫情灾难或许更加有意义。倘若一味垄断信源,又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靠粗鲁的删除帖子也不是办法,删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防止谣言、维护稳定,但删帖却往往导致信息不通畅、不透明,从而制造出更多谣言。而如果删帖就是为了掩盖真相,包庇腐败,那么这种刻意的掩饰有时会遭遇公众反弹而引发舆情海啸。民众是有朴素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的,有时候把面对信息时的选择权交给网友,而不是一味删贴,更能让人心服口服。

哲木观察相信艾芬的采访谈话,更多的是对某种现象的揭发与批评,而这样的揭发与批评又会触犯地方某些领导的利益——但有关部门靠不断删除她谈话内容的文章来应对舆情变对付舆情了,这显然是走了歪路,让人不明就里,他们到底想删除什么?

 (作者:清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