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观察】“增收”也应成为抗疫的重要一环

时间:2020-02-20 浏览量: 作者:李云勇

2月1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消息,自该市发布实施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措施后,各区、各部门已迅速行动,狠抓政策落地,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总体反应良好。(2月18日《北京青年报》)

疫情当前,压力巨大、损失巨大。像北京这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企业、民众减负出实招。可片面的“减负”显然也是不能持久的,我们还要继续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复产复工、稳产增产减少疫情带来的巨大损失。政府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减负、增收,一样都不能少,必须为企业和个人增收出实招。

要允许“疫时”合理“发财”。当前各地急需口罩,但是交通不便,物资紧缺,原材料进不来,熟练的缝纫工招不到,生产口罩的总成本急剧攀升,风险极大,你要人家亏本按较低价格提供口罩合理吗?因此,类似处罚“进六毛卖一元”的做派极其不合理。要动员更好更多力量抗疫,就得允许合理涨价。无论何时何地,企业或民众承担风险抗疫,就得依法引导,允许人家合法“发财”。

要让出力者“应赚尽赚”。病毒患者“应收尽收”治疗,“疫”时也应做好“应赚尽赚”到位。《农民日报》发布新闻《火神山医院建完了,农民工的工钱及时拿到了吗?》:2月18日早晨,汤斌与工友们足额领到了工钱,施工也将继续下去,但口罩、饮用水等问题仍未解决。当前,湖北多地疫情形势仍较严峻。干活者冒风险抗疫,做出巨大贡献,不能寒了人心,必须保障好他们的创收等利益。

要果断下调“疫”时指标。发展是硬道理,很多地方早就召开了两会,确定了相应的经济发展指标。如果没有疫情,这些指标或许合理,但是疫情让这些指标变得不合时宜。如果再用原指标考核企业,企业将无利可图,势必将压力转嫁给员工,企业不得利,员工不得利,根本完不成任务。政府就应及时调整指标,才能让企业有增收的可能,让员工有创收的动力,以最大可能地助他们增收。

要学会“疫”时精兵简政。复工复产会出现疫情扩散传播风险,一些政府出奇葩招,如复产要盖很多印章,名义上负责,实际上阻工,“表格抗疫”引来民怨。东莞启用“莞e申报”系统填报防疫信息,浙江等地推行健康码模式助力分类有序复工复产,湖南益阳“智慧交通”助力见“疫”智为,都是有益的探索。坚持科学防治和科技创新,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就能推进社会“增收”。

要做好“疫”时依法管控。企业陆续复工,但能够去上班的仅限于当地人。如江苏的无锡苏州昆山等地,对湖北等七省打工者一律劝返。不能上班,有几个企业会给不上班的员工全额发工资?不上班的打工者没有工资收入,家庭生活怎么办?不能把所有打工者都想象成病毒感染者,应该借鉴健康码等先进经验,依法管控,让广大民众及时复工,及时创收。

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不矛盾,完全可以齐头并进。让企业和民众在“疫”时“增收”是道必答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检验地方政府施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因此,“增收”应成为抗疫的重要一环,只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才能早日打胜抗疫战,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

(作者:李云勇  责编:季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