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程振伟:时评写作可以倒逼阅读

时间:2017-10-20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应“红笔”发起人胡文江先生之约,我谈一点评论写作心得,心中是忐忑的,因为自感谈不上什么经验,只能说一点这些年的经历吧。
我觉得写时评是一种修炼,或者说是一种倒逼阅读的方式。我当年在企业工作时,因为压力大,没有成就感,需要一个释放出口,偶然机会一个朋友给了我《红网》红辣椒评论的投稿邮箱,投了两篇都发了,后来再投不中,连续写了30篇无一发表,这段经历至今仍然刻骨铭心,但我也要感激这段经历。这是对意志力的锤炼,对耐心的锻炼。后来在红网上发稿稳定些了,我深深知道发稿不易,对那些发我稿的编辑我心存感激,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稿机会。
写评论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我而言,光看书没太多快乐,但为了写评论,而且稳定常规写稿,我就要不停地补充知识,特别是理论素养。因为写时评,我养成了阅读《南风窗》的习惯,一周不读就会有本领恐慌感,怕再次敲起键盘下笔软绵绵,没东西可写。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现在要多看能帮助我写评论的东西,哪怕现学现用也行,现在阅读到的用不了不要紧,以后写的时候肯定能用上。因为需要不停写时评,又怕写的多写空了,只能坚持阅读,甚至到了依赖的程度了。
写时评也是在学做人。还记得第一次在中青网发稿的情形。当时我给中青网投稿,编辑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是不是专投中青网,我说不是,后来没有发成。但编辑显然对我有了印象。当天晚上,我的时评界好友谢伟锋,因为有事没有能为中青网写约稿,他顺带向编辑推荐了我。我完成了约稿任务,虽然当时我和中青网的发稿要求有不小差距,但别人用1小时完成的稿子我花3小时写,多查材料,多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多出干货,我的认真执着显然打动了中青网编辑,后来我成了中青网特约评论员。
我心里明白,中国评论员成千上万,能成为某个中央级媒体固定作者,未必是因为你的水平有多高,而是你的态度、做人、与编辑沟通顺畅,从而达成了与某个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当然前提是你如果获得了敲开某个平台大门的机会,你要超常发挥,至少完成写稿任务,力争迅速在编辑心中留下好印象,这很重要。
在我看来,时评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写时评的两大要素,一是有想法,二是会表达。其实太有思想的人,也不太适合写时评。太有文学底蕴的人,也未必写得好评论。最好能在思想和表达上达成平衡。文章过于有思想,光顾着表达自己,容易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文章过于有文采,满足于卖弄技巧辞藻,容易流于浮华观点反而出不来。
还有,我不太主张大学生一毕业就做专业评论员。评论不该是一种技巧或技艺,应该是生活的沉淀。一个人拥有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出于兴趣写点观点文章,将之作为生活的佐料,生活多了光彩,足矣。职业评论员将评论做成一种技巧,把一些媒体平台变成自留地,其实是违背了评论是普通人参与生活讨论的本意。
前两天我在湖南参加红辣椒评论研讨会时,遇到了东莞某国企老总徐林生,他在工作之余坚持评论写作,在人民日报南风窗中青报等大媒体频有佳作发表,归程中我们在火车站相遇,徐先生赠我一本他的时评集《旁观者说》,他眼中的快乐满足,让我知道时评作为兴趣爱好的价值,这是生活的调味品,不必成主食,否则会乏味腻味。
至于我的国家网信办“五个一百”佳作奖获奖作品,其实也没什么别的秘诀,积极生活,尽力去写,平常多看书积累,遇到感兴趣的话题,自然下笔如有神助。
最后祝愿红笔越办越红火,这个平台对大学生很重要,希望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红笔。
 
(作者系资深时评人、媒体人,浙江知名知识阅读分享社区《晚上八点》创始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