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虎尘:时评文点评(2)

时间:2016-12-30 浏览量: 作者:

      我们把执政者的乱作为,叫做“政风不正”;我们把党性的不强,叫做“党风不正”;我们把社会的歪风邪气,叫做“不良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把学术性研究中的不良风气叫什么呢?叫“不良学风”。顾建明老师的这篇文章就点到了我国的许多大小院校的学术性研究活动中,频繁出现的打着“学术性研究”的幌子,实则干非学术性的蝇营狗苟的勾当。在学术性的研究活动中,结党营私,循私舞弊。把严肃而又严谨的学术性研究的会议,当作派发“生日蛋糕”的聚会。国家调拨的研究经费,成了不切合实际研究的个人和小团队的“特供品”。这些非学术性的“会风”乱象和“不良学风”中的乱象,要引起国家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老话说:“师道尊严”。学风不正,何以教人子弟?我看:对我国目前的如此之种种的学术性乱象,不仅仅是“降温”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的相关职能和部门,要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来治理。
 
顾建明:给高校学术会议热降降温
发布时间:2016-12-21 14:42:23来源:荆楚网
  近日,高校各种学术会议又遍地开花,繁盛起来。一场场学术研讨,一串串成果发布,一个个学会成立,名家大腕儿应邀不迭,普通老师也忙得飞飞。不少人感叹“每天都是会啊!”
  本来,学术界人士召开会议,切磋学术,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是应该的,有些也是必须的。这其中有不少是完全以学术立会,成效良好的。然而,会议太繁盛了,大家都赶着趟儿地做这个,实在有一些问题。个中就里,业内人士也都心知肚明。
  有些学术会议的举办并不是真正为学术研究,只是一种符号盛宴的戏演:看,我们又开了个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来了不少大家,又成立了个学术分会,获得了某个学会的职衔,拿到了个什么级别的奖励。这些个名号与职衔,成了一些会议追求的目标。当然,目标成果主要落在各种“长”们那里了,因为只有“长”们才能操办起来这种级别的学术会议。有些个学术会议直接就是找噱头用钱,拉关系而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校对老师们科研成果与学术水平的评价,以及各种各样计划“人才”奖励人员的遴选,都用上了“课题的级别”“获奖的级别”“论文的级别”“学会头衔的级别”“会议报告的级别”做标准。经营圈子,做符号,总是回报丰厚,成效卓著。有些学术会议即是其生产方式之一。
  高校已经不能承受如此的会议之繁盛,因为,名衔、权力、关系、地位的张力已经在挤压真正的教育与科研生长的空间。老师们忙会的多了,用心讲课的就少了。听一听大学生、研究生们郁闷和焦虑的牢骚话,就能够感知到这些。由会议演出的符号盛宴并不表明学术研究的繁荣。学术需要安宁、潜心与冷静,需要长期积累,在不断的设计、实验、反思和批判中来完成对真理的发现和对知识的创造。
  真正的学术交流,并不见得非得用学术会议的形式,多半的研讨可以采用沙龙、讲座、座谈等简朴的形式。这样既认真,又省钱,交流还充分,岂不更好?至于科研经费,有控制权的“长”们用不了,可以分给无权势的小学者们用,或者分给民工级的研究人员用,照顾一下他们做学术缺钱的窘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实在没有用完,上交国家才是正当的。
  少些形式主义的会议盛宴,摈弃做符号的游戏,让学术研究回归本位,让老师们安心教学吧。当然,这样还需要管理层在制定教育与学术评价标准上务实、专业,引导老师们面对真正的业务与学术世界,不驰骛于名衔,不抱着权力的尾巴跳舞。
  稿源:荆楚网
  作者:顾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