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BBS文化的推波助澜,时评写作这些年来异军突起,令人印象深刻。时评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链接起传统读者和网络读者,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对于网络读者来说,时评能代言情绪,话语铿锵有力,信息量大,而阅读门槛又不算太高。
时评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了许多知名人物:张鸣、韩寒、梁文道、刘瑜、笑蜀、黎鸣、李剑芒、潘采夫、王小山、徐贲、五岳散人、十年砍柴、李开周、肉唐僧……但应看到的是,时评也正在步入一个瓶颈。
因为时评的体量太小,简单表态之后,并无多少论证空间,这就很容易走向情绪化、口号化,落入决定论的窠臼。思想的趣味本应在论证过程中,如果只是给一个答案,那么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反智。
观念思维的缺陷,在于不丰富,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最……”、“必然……”,然而,我们真的能看到“最”与“必然”吗?在数学世界中,我们可以把两个数字之间的部分无限切分,从而让问题不断深入、具体,但观念思维只需用一个“最”,就彻底抹杀了这样的可能。
以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为例,在揭示其更多侧面时,本来为了更丰富、更多元,可现实结果是,反而制造出无数的互相攻讦,大家都坚持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不仅没能达成共识,反而让人物评价忽黑忽白,翻来翻去。
事实是,用反面的“最”,并不能抵消正面的“最”,时评迫切需要告别这种“最”式思维,用真正平和、理性、多元的眼光来看问题,不应再沉浸在甩狠话、卖捷才的层面上。这,就需要写作者尚理不尚气,可如此一来,文章的“战斗性”就降低了,已经习惯了“匕首与投枪”式审美的读者就会认为这个时评人“不带劲”、“说不透”、“吊书袋”…
怎样既保持时评的情绪按摩作用,又保持其本身的思辨,这对时评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考验。
当然,时评终于还是要入圈的,如果能完全涤荡其烟火气,可能将传得更久远。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