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5 浏览量: 作者:
——“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评委发言
(曹林 《中国青年报》社论部主任)
(编者按:2015年8月8日上午,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围绕“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主题,各位评委与来自中央、各省市近60家媒体评论员,以及各行业时评爱好者,就网络评论如何顺势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文系红辣椒评论评委、《中国青年报》社论部主任曹林的发言。)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颁奖暨时评研讨会”已经办到第十届了,很不容易,“时评”多是批评和监督性的,很少去“鼓掌”、“点赞”和“叫好”,决定了这种文体本身的“不安全”和“不讨人喜欢”,所以那些冠以“时评”之名的研讨会多很短命,很多办了一届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红网的时评研讨能办到十届,跟这个活动的创办人杨国炜的坚守、智慧、韧性和对网络时事评论的热爱有很大关系,也与红辣椒评论“既红又辣”的稳健定位很有关系,当然,如果没有湖南网宣部门的支持,也很难坚持。今年不仅颁了奖开了会,还发布了作为十年研讨成果的新书《时评之道》,马少华老师给这本书写的序《红辣椒评论贡献了什么》已先在评论圈内流行。 十届研讨会,我参加了后面的九届。前段时间,参加另一个已有九届的评论研讨会时,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们研讨会很有历史了,这从当年的“小曹”已经变成今天的“曹老”可以看出。“曹老”是我自黑时的称呼和江湖的调侃,2004年进入业界写评论至今,已经写了11年。参加这个研讨会,每年都会说几句,今年研讨的主题是: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今年发言时谈到的,我整理了一下: 坚守评论“不变的价值内核” 我的观点跟刚才发言的杨耕身和刘洪波的一致,也觉得在这个什么都在变的时代,评论需要坚守一些品质。虽然评论人经常掐,但作为一种“文体共同体”,很多方面还是有共识的,毕竟都是以“讲理”为业的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立场和判断不一样,但只要讲理就好办,评论人在“如何讲理”上凝聚着一些基本共识。红网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红辣椒这个平台让分散的评论人有“共同体”的意识,通过每年的评选佳作和研讨会让这个群体有共同体的温暖感。 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到当下媒体人和评论人的焦虑、茫然和不知所措,潜台词是: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题目隐含着一个判断:评论需要变化,以适应这个转型的时代。 我觉得,我觉得我们需要跳出这个“一切都在变化,所以评论需要变化”的话题陷阱,也许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在发生剧变,传播的方式,读者的阅读习惯,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但这个社会总得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应该变的,评论作为一种讲理的文体,一种凝聚社会价值观的文体,一种推进时事进程的文体,在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和价值观摇摆的语境中,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一些时代病所感染,不要被信息海洋所干扰,应该坚守评论的本性。 评论应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坚持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这就是评论的本性。也许载体会发生变化,价值立场会发生变化,但这种“评论本性”是不能变的。――听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废话”,不过我是有所针对性,是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干扰着时评作者“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的元素越来越多。 事实也是评论的生命 首先说说媒介环境对“事实”的干扰,事实不仅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评论的生命。媒体转型时代,或者说是新媒体时代,对于评论员的一大福利是,“新闻由头”和“选题来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过去都是依赖传统媒体,选中青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上面的新闻,作为评论的由头。但现在的由头来源越来越丰富了,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和评论话题。新闻由头来源多元化,拓展了选题和话题资源,是好事,但也给时评作者的“对由头真实性的判断”提出了挑战。过去选那些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作为由头,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担心新闻是假的,因为传统媒体严格的核实程序已经替你在事实上作了把关,但现在很多新闻来自网络,没有了传统媒体这道核实程序,就需要时评作者首先去由头和选题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而且时事的节奏越来越快了,时效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了。这种丰富的话题资源和越来越快的时效节奏,对评论员产生了一种“压迫感”,看到一件事,需要迅速作判断,由不得你有太多的思考,否则就赶不上判断的时效了。过去传统媒体还有一天的时效,网络也给评论员留下判断的时间,但新媒体时代,立刻判断的时效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客户端和自媒体往往能第一时间就推出评论。 在时效的压迫感下,“事实判断”就很容易出问题。时事评论的判断有三个层面,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是真的还是假的),价值判断(是非善恶),利害判断(利弊,对谁有利对谁有害)。首要的判断应该是“事实判断”,因为所有的判断都要建立在你所要依赖作出的判断基础“是否事实”、“是不是完整的事实”。 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如今乌龙新闻和反转新闻越来越多,所谓反转新闻,就是今天的事实是这个,明天新闻就发生大逆转,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事实。评论员如果缺乏判断力,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就很容易被这种反转新闻牵着鼻子走,根据昨天的事实作出的判断,被今天相反的事实打脸了。典型就体现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事实。 这就需要我们在海量的话题资源中一定要有事实判断的定力,其一,评论永远不能跑在新闻的前面,耐心地等待完整的事实。其二,当看到新闻只有单方的叙述的时代,一定要警惕,因为另一方的叙述可能完全相反。其三,特别要克制“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的迷信,最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就是图像和视频了,有一个视频,换一个角度,换一段新视频,判断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宁愿慢一拍,也不能在事实不清时抢先一步去作判断。 避免逻辑被干扰 第二点要说的是逻辑,也就是好好讲理,把道理讲漂亮了,讲得有说服力,这是评论员的看家本领。评论的逻辑当下也受到了很多干扰和诱惑,需要我们这个共同体来保卫评论的本性。 防范哪些干扰和诱惑呢?第一是防范沾染文革文风,防范上纲上线、贴大字报的棍棒文风。嗯。 第二是网痞文风,网络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每个人都有了麦当风,也让少数缺乏讲理训练、不学无术的人有了“出位”和“上位”的机会。他们不是把评论当成说服方式,而是当成骂战工具。那种网痞式的简单粗暴判断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公知、五毛、汉奸、愤青的标签互相扔。 还有某些奇葩文风,用绕来绕去的表达和不知所云的语言去掩盖论证的形式,掩盖逻辑上的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是用别人无法正常反驳的“绝对正确”形成一种话语霸权。还有一些评论,只要结论看起来很“正能量”,可以根本不顾论证过程是不是合理,不顾所使用的论据是不是假数据。 这些评论如今在舆论场中大行其道,都属于评论中的三聚氰胺,简单粗暴,不讲逻辑,没有论证。我之所以说这些评论对当下的评论界形成干扰和诱惑,有两个原因,其一,利用浮躁媒介环境和网络传播对逻辑要求的降低,利用一些网民的不动脑子,这种反智、反理性、反逻辑的评论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常能获得病毒式传播。如此,很容易形成一种效仿的效应,助长不讲事实和逻辑的恶劣文风在网络上的泛滥成灾。 向人民日报评论学习 说服需要论证的耐心,举一个案例来说明什么叫上纲上线,什么叫讲道理。我向大家推荐近来人民日报一篇评论,过去很多人对人民日报评论有一些偏见,其实近年来在卢新宁的领导下,人民日报评论的文风有很大的变化,弱化宣传而强调说理,弱化说教而强化说服,让党报评论更回归评论的本性。 比如前段时间贾玲演绎花木兰所形成的风波,喜剧演员贾玲在小品中把花木兰演成一个胸大无脑、爱好男色、贪生怕死之辈,引起很多的不满,觉得如此恶搞花木兰是在消解我们的民族精神。其实,很多人并不喜欢贾玲这种恶俗的表演,但也不喜欢那种无限上纲上线的评论,说什么这是在消解民族的文化符号,颠覆我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评论,可能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人民日报那篇题为《请相信起立鼓掌的力量》的评论就非常好,既站在主流的立场对贾玲进行了批评,又没有怒气冲冲地上纲上线,而是尝试去论证和说服,评论这么讲理: 贾玲道歉了,围绕“恶搞花木兰”而来的争论,却仍在继续。不过,且让我们先放下这些纠葛,看一看在《欢乐喜剧人》中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 这出叫《小偷在哪儿》的哑剧,致敬的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城市列车上,戴礼帽、拿手杖的小丑,与伺机而动的小偷斗智斗勇,满车乘客却漠然旁观。全程无声、黑白配色,以肢体语言演绎人情冷暖。这出“简单、搞笑”的作品,获得了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并在当期节目中胜出。这样的结果,回报了表演者沈腾团队,也让更多喜欢喜剧的人松了一口气: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 回到贾玲恶搞的花木兰。为好作品欢呼的观众,应该也不会让伪劣产品招摇过市。那种以“木兰啃烧鸡”续接“唧唧复唧唧”的所谓戏谑,那种看到军营肌肉男而躁动流鼻血的所谓幽默,难言内涵,甚至流于低俗,不被认同也是必然。不管是网友的嘲讽还是舆论的施压,都可以理解成观众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正如他们把最高分贝的掌声献给了《小偷在哪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相信更加成熟的观众,也相信更加成熟的市场。即便可能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时间,以及钱包负责。这么多年来,从马三立《家传秘方》这样的传统相声,到《超生游击队》这样的晚会小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武林外传》风靡荧屏,还有创下票房奇迹的“开心麻花”……这些成为时代经典的优秀作品,莫不是观众与市场挑选的结果。相信市场和观众,其实也就是相信他们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反正我是被这篇苦口婆心的评论说服了,因为它没有任何道德和标签大棒,用的是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观众起立鼓掌作出了投票,市场作出了判断,相信观众和市场辨别优劣的能力。这,就是讲理。评论员永远不能迷恋权威、口号、教条和答案,不被流行的浮躁所干扰和诱惑,坚守评论规律,坚守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评论自信。
文/曹林
(注:此文来源于曹林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高校网评
重点网评
商网评论
地方网评
校内链接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