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张若渔:谈谈新闻评论如何写出新角度

时间:2015-10-31 浏览量: 作者:

  田德政让我谈谈评论如何才能写出新角度。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我倒不认为其中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新闻事件千差万别,这决定了所谓“新角度”即使有,也只能因事制宜,而无法提前就制定一个“教案”。


  但是,评论写出新角度,也并非完全无章可循。我们其实可以在抱持求新求异思维和辩证法思维的基础上,尽量试试看。

  一般而言,任何新闻事件,都会有三种甚至以上的评论角度:其一,支持;其二:反对;其三,既支持又反对(往往是支持其中一个侧面而反对另外一个侧面)。这是大部分写作者会想到的写作角度,也几乎穷尽了新闻事件的评论角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再看到新的角度呢?很多时候,都有可能。

  以最近的山东聊城某小学取消数学课为例,惯常的三种角度是:其一,支持。理由是应尊重基层教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二:反对。理由是改革鲁莽冒进。这种校长拍脑袋似的改革,成功倒也罢了,万一失败牺牲的可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而且难以挽回。其三,也就是糅合前两者,尊重改革热忱,但反对冒进。相比之下,第三种角度最理性,也最公允。

  但还有其他角度呢?有!

  我们需要跳出具体事件的具体争议,而从一个更大的视野之内来观照新闻事件,往往就能发现新角度。

  既然涉及教改,那么从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视野之内,我们再来看这个新闻事件,它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小学数学课该不该取消的问题,而是基层教改与国家层面教改顶层设计断裂与融合的大问题。若干年来,各地教改举措频频涌现,反映了基层教改的热情和动力,但却失之于碎片化、短期化和功利化(政绩使然),处于茫然无绪和机会主义的状态,成功了推行不开去,失败了无人问责和无人担责。国家层面的教改,空有口号和模糊原则,无法给各地提供指导,也没有成熟的机制,吸纳地方的优秀经验,摒弃那些失败教训。换言之,基层教改与国家层面教改,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这是中国教改最大的问题,上层与下层失去了互动的能力。

  评论如果从这样一个新角度出发去评论新闻事件,格局和气象就完全不同了,也会给人不一样的启迪。

  总之,要以更多元的眼光和更宽阔的视野来观照新闻事件,而不是陷入新闻事件之中不能自拔,这会让我们的观点和判断,落入逼仄甚至偏执的境地。而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新闻事件本身不同的评论可能性。

  先写这么多,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