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网】赵振宇:今天,我们仍需要讲“时间文明”

时间:2024-11-15 浏览量: 作者:赵振宇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近日,我参加了一个大学组织的网络作品征集展示颁奖暨智库分享会。会上,我讲述了提出“时间文明”的小插曲:武汉两会期间,我发现主会场武汉剧院二楼的时钟竟然停摆了。在日后市政协举行与市长对话的座谈会上,我针对城市时钟不准,包括两会会场时钟停了的问题,提出加强城市“时间文明”建设的建议。市长积极回应:市政府办公厅要抓紧发文,号召政府机关必须带头把钟调准,公共场所也必须做到时钟准确。2014年4月9日,武汉市政府发文,在全市开展倡导“时间文明”活动。新华社武汉5月7日专电予以报道,央广网等全国20多家媒体报道和评论。

图1.png

新华社、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武汉市政府发文倡导全市开展“时间文明”活动。

图2.png

作者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发表有关“时间文明”的评论和理论文章。

物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行的。时间是一个由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运动系统。马克思曾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写到,“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3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概念,具有革命性的价值,在于把时间从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转化到人的自为世界中来,用人的现实活动来看待时间。从此,时间得以成为人的时间、人类的时间,时间与人不可分割,它蕴含着不断改变世界的倾向,体现了鼓励人们从时间的奴役中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时间文明”讲的是在一定时间里对人们行为准则的要求,但现实却很难叫人满意——上班时间不做班上的事,却是闲聊、玩游戏甚至离岗逛街等;不少单位挂出“24小时服务”的启事,但是,不说半夜三更不服务,就是平时也找不到人;更为普遍的是,在重要场所和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机关、学校、医院、商场、公园、车站、码头、机场和交通要道,常有时钟不准和破损,与北京时间不一致……

“时间文明”需要我们“识时、惜时、守时”。所谓认识时间,就是掌握时间的本质和特性,从价值前提上把握时间的真谛;所谓珍惜时间,就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珍视、爱惜、节省它;所谓恪守时间,就是遵守时间的规定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到达、运动、完成某项规定的工作或任务。

在调研中,常常会遇到朋友提问:“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一抬手就可看到了,还有必要安装时钟么?”在专题讲座中我作了这样的回答:“随着科学的发展,计时工具不仅在更新换代,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手机在空间中反映的只是‘它和我’的个人关系;而悬挂的时钟,反映的却是‘它和我们’的大众关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常在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等大众广场之处,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悬挂的时钟,以它来作为我们行动的统一标准。”讲到这里,我举起手腕上的手表,提议有条件的诸位都可佩戴一块。此刻,参加智库分享会台下就座的两位咨询委员,举手呼应,向大家展示了由授聘方赠送给他们的经济实惠的国产手表。并表示,手表佩戴多年,至今行走正常,从不给他们增添麻烦。

图3.png

咨询委员的纪念品。

由授聘方给咨询委员赠送经济实惠国产手表一事,我认为值得点赞。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地方经济条件改善了,参加庆功会、表彰会、研讨会、受聘会,主办方常常会向与会者赠送雨伞、口杯、笔记本和旅行袋等各种物品。时间久了,这些赠品也就成了“搁货”,产生了浪费。给咨询委员赠送手表,是一种奖励,更是时时刻刻的鞭策和提醒。戴上它,手腕的每次挥动,都可以促使他们更快、更好、更多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履行咨询委员的职责。赠送经济实惠的手表、常年佩戴,既是一种受聘身份的提醒,更适用于他们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凡是需要和能够赠送礼品或纪念品的单位,可以向他们学习,将手表作为伴手礼,发挥它的新时代功能。

国家统计局曾于2008年、2018年开展过两次时间利用调查,2024年10月31日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时间利用分配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散文家朱自清曾这样描写时光匆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中华民族有着“识时、惜时、守时”的传统美德,希望新闻媒体和文化教育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新时代风采。

来源:红网

作者: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