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王鑫:“有所不为”饱含评论的态度与温度

时间:2024-11-11 浏览量: 作者:王鑫

从红色中走来的红笔网评,它的动人之处,也许就在于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守与担当。阵地萌芽之初,这支小小的团队,不为条件所限,不为局势所困,不为外界所扰。正是由于它始终如一坚持网评写作与教学,才成就了现在的红笔。

纵观今日之网评,它的发轫与初兴,又何尝不是时代抛给我们的问题:主流话语该以怎样的形象破壁出圈,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屹立不倒?十字路口的选择,一再考验着网评者的为与不为。有所为易,有所不为极难。评论之不为,是不为追求流量而妥协,不为博人眼球而失真。拒绝肤浅浮躁,坚持深度写作;拒绝主观站队,坚持追寻真相。复杂的舆论场上,比起道德审判,关注事实本身更为重要;比起预设立场,呈现独特视角更加艰辛。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所幸还有评论,在乱云飞渡中仍然相信理想至上,仍然坚持内容为王,把深度的思考与真挚的初心献给读者,让人们确信评论是一种态度。

好的网评不仅要有思想的深度,更要有人性的温度。如果说红笔讲述了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那么如今的网评写作,对准的则是一代人的历史。从一个到一群,从一群到一代,作为网评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打开手机,每一个新闻标题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承载了一代人的悲与欢、荣与辱、得与失:人贩子余华英被判死刑的结局,仍旧抵不过被拐儿童杨妞花千里寻亲却只见父母坟茔的伤痛;Ai复活技术的到场,再次引发大众对生命伦理的反思。信息的洪流里总是掺杂着不辨真伪的讨论。此刻,“体认”成为写作者难能可贵的特质。于日常点滴处体察,于宏大叙事中认知。它呼唤网评作者真切地走向那些远方素未谋面的人们,他们的故事落在纸上,泛起了水纹,却投射出我们的影子。我不敢保证能够与身在其中之人感同身受,但心中仍怀着那样一份希冀,可以通过文字唤起情感的共鸣,让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人们感受到,尽管局势变化,生活不易,但匆匆赶路的途中仍有他人所予的细碎温暖;负重前行的背后藏着雨过天晴的希望。

网评写作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正在于它构筑了那一方宽广的天地,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在这里融合,你可以犀利如剑,一针见血,直面矛盾与症结;也可以和煦如风,细致入微记录世间百态。但笔端流淌的文字,无一不观照着个体的境遇,也无一不关注着历史的走向。每一次落笔,都是对精神世界的开掘;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我认知的拓展。在网评写作中,我要成为更好的表达者。

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还能与各位网评伙伴们一起,用诗意的笔触描绘未来的憧憬,在现实主义的夜里点燃浪漫主义的灯。

(作者:王鑫 湖北省社科信息中心干部,本文系作者在“红笔红汉水清郧阳美”网络征集展示活动颁奖会上的交流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