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读编往来】蓦然回首,“红笔网”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间:2024-12-25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有的评论并不是因为文章质量不高而被拒。也是知名写手的胡文江曾经想不通,决定在自己所属的汉江师范学院的网页,创办一个叫“红笔网”的评论平台,“让认真写作,有实力,热爱写评论者皆可发表。”解决初写者找平台太难,帮他们渡过发稿“吃奶期”,成就一个个评论人的梦想。

入驻“红笔网”的知名新闻人兼评论人程振伟老师的文章,验证了我几年前与胡文江老师一面之交的一个判断:他创办“红笔网”,不是职责所在,也不是奉命行事;不是早有筹谋,也不是轻率起意,而是抓住了自己评论写作偶尔“碰壁”碰出来的一个火花,点燃了累积于心的创新能量,激发出一股超越自己成就他人的火热情怀。

这让我想起同样是某大学老师,也是著名杂文作者的陈鲁民,当他杂文有所成就准备出书时,想请北京一位杂文名家作序,专程登门拜访,可人家让他吃了闭门羹,断然拒绝,毫不通融。悻悻离去的他,当时就暗下决心,将来我若发达了,有人请我作序,一定来者不拒。

这名老师后来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对求序来者不拒,而且主动为自己看中的新作者作序;他从来不应付差事,作一篇序,总是前后花十天半月时间,并颇有心得。至今已经作序70多篇。他笑称自己“作序有瘾”。

两位高校老师都有作为教师本应有的职业品质,那就是“好为人师”,而异曲同工的是他们都是在心爱的事业上,因为“碰壁”,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开辟“新天地”。只不过,胡文江老师的“新天地”已经有了足够的宽度和广度,他兼济的不是身边的业内“小圈子”,而是包括他的学生在内的广大评论爱好者;他所做的事不是锦上添花,多是雪中送炭。

胡文江对创办“红笔网”也有瘾,已经有红笔网友说得很充分,用不着我赘述。记起我两次与胡文江老师谈红笔。我说:“如果张桂梅是将山里的女孩送出山外,那么,胡文江就是将山里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到广阔的社会。”我称他是“男版张桂梅”,没想到他连连拒绝这一“美称”。而当我说:“红笔网,是在螺丝壳里做成了道场。”他略一思索,欣然接受这一句认为比较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的编辑部”,胡文江及“红笔网”,获得教育、宣传系统和评论业界乃至国家级诸多荣誉。而我以为,比这更可贵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若干宝贵的价值启示:

“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让你焦虑的事。”热爱评论的人一时找不到发表的平台,无疑是最大的焦虑。胡文江正是从这种切身焦虑切入,并像一颗落地的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长大。这不失为一种结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创业的样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杨献珍,无疑是他所在一方水土和学校的宝贵资源。将杨献珍关于“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名言作为旗帜,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展开正能量满满的书写,这不失为挖掘和弘扬身边红色资源的一例成功示范。

“别人瞧不上,让我的奋斗更有动力。”一所山里大学网页的一个角落,开辟评论平台,想在众多“高大上”的评论江湖中立足,并打出一片天地,没有这种“反弹琵琶”的精神,肯定是昙花一现。而红笔用十年时间写下一个惊叹号。

把自己的学生队伍当作打造评论平台的基石,比起有些人只顾耕耘自留地,成就自己的梦想,胡文江老师的格局高下立判;红笔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所在十堰市和湖北内其他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胡文江老师的眼光,又是“红笔网”已经具有的实力和张力。这两点,在许多“高处”的评论平台日渐沉沦时,或许是“红笔网”能获得所在单位鼎力支持和社会好评的重要原因。

我也是红笔的一名作者,得到过胡文江老师的关注与支持,并通过这个平台获得过网评界的荣誉。跟许多红笔网友一样,曾经不曾过多注目,到如今惊鸿一瞥,“红笔网”在鱼缸里游出了乘风破浪的气势。早想为“红笔网”写点什么,以表敬意,抱愧直到今天才得以落笔。

不过,按照胡文江老师创办“红笔网”的初心:急作者之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虔心呈上一个我本人思考和期待的建议:

经过红笔平台历练过的大学生,肯定比没有这样机会的大学生的理性品质、逻辑思维、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强得多。鉴于近些年一些名校新闻评论专业评论写得超级好的学生,一到毕业走向社会,却选择与评论相去甚远的工作,背后的动机很难完全排除他们放弃在评论中坚持的价值观。这是否给立志让学生真正成才的胡文江老师一个预先警示:社会现实比评论文章的人文精神肯定有一个不小的落差,大学生评论人才在进入社会这个落差环节,能否还坚定抱有人文精神,即使不从事评论工作,也坚守自己的理性立场和正义主张,不至于因为明晓是非而作功利选择,不至于终究滑到“精致利己”,而是做一个自觉报效国家和勇于引领社会的中流砥柱。

不仅授人以“文”,而且授人做人;不仅帮助确立起点和方向,而且绸缪未来节点和终点。值得期待的胡文江老师和“红笔网”,是否应该将这些“近虑”和“远忧”化为“红笔网”发展的新的动力?

(红笔:易国祥  初审:宁云平  二审: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