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特稿】和风细雨看余村 ——第二次参观学习浙江安吉余村

时间:2025-06-25 浏览量: 作者:余爱民

浙江余村 改变中国。

2025年6月22日,我们在和风细雨中走访余村。我是第二次来余村参观学习。上一次是湖北省委政研室组织考察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来安吉到余村。记得当时迫不及待地在“两山理念大石碑”前照相,临走还买了一个刻有两山理念的竹筒茶杯,一直用到如今, 每每泡茶饮用,总感觉有安吉竹林的清风拂过,有余村溪水的清甜回味。今天重来,跟上次风和日丽不同,细雨缠绵,云雾缭绕,别有韵味。正应了苏东坡那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大美余村值得沐雨栉风看。一路走来, 山美水美竹林美,村美房美院子美,路美桥美石头美,田美秧美荷花美。数字也很美,屏幕上滚动的最新数字显示,2025年1至6月接待旅游人数525000人,其中接待团队252500人、散客272450人,人均过夜天数1.8,经营收入4185万元,村从业人员586人。再往前翻看, 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经营性收入贡献了113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4万元,全年集体分红总额为326万元,人均分红约3000元, 2024年余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为‌2205万元‌。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跳动的数据,看着老百姓一张张笑脸,看着如潮涌动的游客,看着云雾飘缈的山水,我是真真切切地品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甜味”。

余村已不仅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下辖的余村, 更是中国余村、天下余村。说来有趣,我以为余村人都姓余,因为我是老余啊,错,余村是因境内天目山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余村是个山区小村,呈东西走向,为群山环抱,面积4.86平方千米,有280户、1050人。莫看余村小, 世界都知道, 因为余村是两山理念起源地。

那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考察,听了余村工作汇报后指出:“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关停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一个改变余村、引领浙江、指导全国、影响世界的伟大理念诞生了,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时的余村正处在转型发展阵痛期, 过去靠山吃山, 一直靠挖山采矿为生, 山体被挖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余村是安吉县的缩影。安吉是太湖流域水源地,由于采矿办厂严重污染,造成太湖水质劣五类,河流满是泡沫,村庄弥漫臭气,连用鹭鸶捉鱼谋生的老大爷也失业上岸了。黄牌警告、严厉整治, 安吉只能被迫关矿停产。余村一样,本来就贫困, 关停更是雪上加霜, 收入下降、就业困难, 转型何其艰难!

关键时刻走来习书记, 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余村指明脱困出路,为安吉指明发展方向,成为浙江农村“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成为浙江发展“八八战略”的重要指引, 也成为后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发源浙江余村的两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性内容和标志性表述, 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辨证统一的关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此发源, 一路领先。反复被学习,从来没超越。浙江余村一直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最前列,一直在示范和引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2017年余村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年余村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余村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

在纪念两山理念诞生二十周年之际,武汉市委组织部和武汉社区学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请余村的老书记潘文革去武汉讲课, 接着组团来余村学习,意义不同寻常。我应邀参与其间,除了光荣感更有使命感责任感。学习余村,我们风雨无阻;追赶余村,我们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