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程振伟:何为“四听”?听得懂,听得下去,听了后有行动,听了后有反思

时间:2025-08-04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1

在叙事表达系统中,“四听”是“四讲”的另一个说法,只是它是从叙事对象角度来说的。“四听”是连接叙事者者与叙事接收者的桥梁,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核心目标。它以递进的方式构建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链条:听得懂、听得下去、听了后有行动、听了后有反思,每一环都承载着叙事者的核心意图,并通过科学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2

首先,“听得懂”是叙事的根基,要求信息传递必须清晰且易理解。这需要建立在强逻辑的基础上,确保内容有明确的方向和内在关联;同时结合听众的共同知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他们熟悉的语言符号。例如,在解释技术方案时,若能用“问题—方法—结果”的结构展开,并以日常场景类比复杂原理(如用“快递分拣系统”解释数据分类算法),就能让不同背景的听众快速抓住核心,避免因术语堆砌或逻辑断裂导致的认知障碍。

全国思政课名家杭电行

其次,“听得下去”是维持注意力的关键,依赖细节与情境的生动呈现。这里需要通过具体故事、场景描写或情感共鸣,将信息“具象化”。比如在讲述环保项目时,若能描绘出“海滩上捡垃圾的志愿者清晨五点的镜头”,比单纯陈述数据更能吸引注意力;而使用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则能像音乐中的节奏一样,让语言自带韵律感,增强可读性。这种“细节感+情境感”的组合,让听众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沉浸,从而愿意持续关注叙事内容。

接下来,“听了后有行动”是四讲的终极目标,需通过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激发动力。这要求叙事者在传递信息时,始终锚定听众的个人利益或社会意义。例如,在呼吁参与公益时,若能将抽象的“帮助他人”转化为具体场景(如“您的一小时志愿服务能让三个孩子获得课外辅导”),并辅以真实案例或用户证言,就能让听众感受到自身行动的价值。同时,通过提问式互动(如“您愿意成为这个改变的推动者吗?”)引导其进入“联合叙事”的状态,使信息接收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创,从而提升行动转化率。

最后,“听了后有反思”则指向认知层面的深度影响,需通过思想浓度与留白设计引发主动思考。 这要求叙事者在关键节点设置认知冲突或开放性问题,例如用数据对比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或通过悖论式陈述(如“我们拥有技术却选择忽视弱势群体”)激发听众对价值观的再审视。同时,结合多模态表达——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整合——能进一步强化这种反思效果。例如,在环保议题中,若同时展示污染数据图表与自然生态的震撼影像,便能通过视觉冲击唤醒深层情感,促使听众从“知道”升维到“想改变”。

3

“四听”,是“四讲”有没有真正做到四“讲”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有没有做到“四讲”,就看叙事接收者有没有听得懂,听得下去,听了后有行动,听了后有反思。“四讲”有没有真正做到“四讲”,不是由叙事者自身断定的,而是由叙事对象说了算的。这就是提出“四听”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