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叙事的起点。在杭电“叙事表达系统”中,概念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凝结,更是意义生成的枢纽。它既服务于“讲清楚”的目标,也可能成为认知障碍的源头。因此,深刻认知概念的本质与结构,是实现高效叙事的前提,也是推动叙事表达系统不断演进的关键动力。
讲清楚,首要在于“清”与“深”。而概念的横向、纵向、内向关联,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认知路径。横向关联,体现为概念之间的并列与对照,如“强逻辑”与“弱逻辑”、“表达效率”与“信息冗余”,通过对比凸显差异,帮助叙事对象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建立新理解。这种“从已知到未知”的推进,正是“讲明白”的底层逻辑。纵向关联,则指向概念的层级深化,例如“四讲”作为主干,衍生出“超级叙事者”“联合叙事”“多模态语言”等枝杈,形成系统化的概念工具树。这种结构化思维,使叙事不再是碎片化表达,而是有目的、有逻辑的意义建构。内向关联,则要求叙事者对概念进行自我解构——“这个概念对我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嵌入我的认知体系?”唯有内化,方能外化为有温度、有思想的表达。
然而,概念本身也潜藏认知陷阱。当概念被机械套用、脱离语境、沦为术语堆砌时,便走向了“讲清楚”的反面。这正是“十反对”中“反对有内容无思想”“反对感觉写作”的深层警示。概念若不能服务于目的目标,不能与叙事对象建立情感强连接,即便逻辑严密,也难以激发动力。例如,“表达效率”若被理解为“越简越好”,而忽视对象的前置知识与共通情感,反而会造成认知断裂。此时,概念成了障碍,而非桥梁。
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实现从“概念使用”到“概念创造”的跃迁。真正的“讲清楚”,不是复述定义,而是重构意义。这需要叙事者具备“思想浓度”——在概念中注入why的追问、how的路径、what的价值。比如“仪式感”不仅是技巧,更是道;“符号”不仅是象征,更是引爆流量的潜在爆点。当概念被赋予情境感、故事感、细节感,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认知载体。
更进一步,概念的组合与陌生化表达,是叙事创新的催化剂。如“目的目标+联合叙事+多模态语言”构成“超级叙事者”工具箱,便是概念工具自由组合的典范。而“讲清楚”本身,也可通过陌生化重构为“挖得深、连得广、讲得透”,打破语言惯性,提升表达效率。
综上,概念的深刻认知,不只是理解其定义,更是把握其连接性、动态性与创造性。它是叙事表达系统的认知引擎,驱动着从“泛泛而谈”走向“精准滴灌”,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奔赴”。唯有将概念内化为思维的骨骼、外化为叙事的灵魂,才能真正实现——讲清楚,不是终点,而是意义生成的开始。
(作者:程振伟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