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谢湖北日报和胡胜芳老师,近期刊发了我两篇散文《田嫂卖菜》《花果田园有书香》,还有好几篇随笔编发客户端,看这架势,是要把我往文学的路上引!
其实文学是我的“青梅竹马”。记得18岁那年就在家乡天妃圣母庙上题诗吟志:“一峰雄峙大江边,拍岸惊涛吞九天。龙匾千钧吐日月,凤檐万丈入云烟。凭栏仰诵岳阳记,回首沉吟黄鹤篇。壁上挥毫问圣母,本人何日成诗仙。”后来因“生计所迫”也因“攀高结贵”嫁给了公文,成年累月地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调研报告新闻报道,并出了一些成绩,也过上了好日子,从村里乡里写到县里市里省里,直到北京还兼着公文写作小组组长。

文学一直情未了,特别是任监利报总编辑时,跟文学“眉来眼去”,经常组织文学笔会,请文坛大家来讲课。记得请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主编刘益善(中)先生在监利老江河文学笔会讲课并合影留念,还请中国小小说大家凌鼎年先生来讲过课,这也是对监利文学,特别是小小说“繁荣昌盛”的一个有力推动。
这些年不仅像《生万物》里的铁头找银子一样与文学“私会频频”,还帮助干了不少文学家里的重活。比如主编了《监利诗选》《新农村建设诗选》,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专门为《新农村建设诗选》写信祝贺,时任副省长刘友凡在上面发表诗作。自己也带头写,也曾在《长江文艺》和湖报“东湖”上发表散文。
近两年逮住机会当了一回老北漂,每个双休逛北京风景,每逛一景必写游记一篇。在《中国金融文学》杂志发表万字长篇《大寨调查》,他们认为这是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封面文章刊发,连载两期;出版《诗吟中国好风景》《为人作序》《住在农民家里》等5本文学类书。文学这个“老相好”越走越亲密。
当监利报的老部下老同事和通讯员朋友纷纷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美协摄协会员(有十几人),我是“羡慕嫉妒学”,是我把文学的兴趣给耽误了,如同费家大少爷费文典把绣绣妹妹苏苏耽误了一样,因为革命,不怪别人。
什么时候回头都不迟,文学永远在村头小溪边笑着招手!那里有刘益善主席、有易飞、有刘赋,还有许玲琴、廖武洲、刘敏、胡胜芳等朋友,好玩着呢!
(作者:余爱民,中国银保传媒公司顾问、公文写作小组组长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