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双方无人机袭击持续、美政府持续“史上最长时间”的停摆、现货黄金价格不断攀升……
君不见,面前电脑随时蹦出的弹窗,手机时不时响起的新闻推送,这些信息以秒为单位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获取新闻的快速便捷让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无所不知”。社交媒体让我们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热烈互动,对“江湖之远”如数家珍,却让我们对家门口的日常生活“知之甚少”。这种“远视”与“近视”的并存,也是当代信息生态的“奇妙一景”。
纵观当下媒体生态,一方面是大型媒体机构对“宏大新闻”的疯狂追逐,另一方面是地方性、社区性新闻的日渐萎缩。这种失衡不难理解,在市场经济驱动下,规模效应成了媒体的首要追求。国际冲突、宏观政策、名人八卦天然具有更广泛的受众覆盖面,也因而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媒体关注。
然而,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灯下黑”区域,数以亿计人们真正关心的、与日常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话题被系统性地忽视了。你家门口那条河的污染状况,社区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胡同口学校的食堂安全,城市更新中的老建筑保护……这些议题虽然缺乏“爆款”潜质,却直接决定了你和家人的生活品质。
在信息茧房日益严重的今天,对身边小事的深入观察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能力。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相同的热点话题时,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反而蕴藏着更丰富的故事,也需要更深刻的洞见。比如,西红柿涨价背后有哪些经济学原理?再如,从3600元育儿补贴读懂背后的社会发展深意。
那么,作为新闻学子,我们该如何透过层层迷雾,重新发现身边那些“小而美”的价值呢?
尝试培养“显微镜”思维,在熟悉场景中发现陌生议题。
我们太容易对日常环境产生“适应性盲区”,对常见现象“视而不见”。打破这种盲区需要刻意培养观察力。从你的校园生活开始:学校后勤改革中的矛盾、学生社团活动的创新、校园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学术生态的微妙变化,都可以成为评论的起点。比如,多所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引发的争议,看似小事,却可延伸出公共资源分配、学生权利意识、校园治理等多维度讨论。
学着掌握“温度计”技巧,测量真实的社会情绪。
身边小事往往是社会大气候的晴雨表,一次食堂价格的微调,可能反映的是整体物价波动;校园快递服务的变化,背后是电商行业的战略调整;学生就业选择倾向的转变,暗示着劳动力市场的深层变革。要学会在小事件中识别大趋势,在具体经验中抽象普遍规律。比如,从高校“跑步打卡”制度可以探讨形式主义治理问题,从校园电动车管理可延伸至城市交通治理的困境。
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问题的本质。
选定一个小而具体的切入点后,若要避免泛泛而谈,就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深入问题的肌理。以近期引发热议的“南京大学帝王蟹事件”为例,随着更多信息释放(比如校方表示,这是为了回应学生食堂留言建议而推出的试验性餐品等),舆论也开始反转再反转。事件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评论价值,比如,探讨高校资源分配的透明度问题,“媒体舆论审判”的局限性问题,先入为主的标签化思维问题等等。这类发生在高校内部的“小事件”,恰恰是新闻学子最容易接触也最适合深入挖掘的评论素材。
总之,重新发现身边小而美的价值,不仅是在探讨评论写作方法,在我看来,更是期待新闻评论专业主义的回归,毕竟,从“流量竞赛”中抽身并不容易。而作为新闻学子,我们未必每个人都能成为国际时政评论员,但我们首先可以成为自己所在社区、校园、小社会的细心观察者和理性分析者,从琐碎日常中提炼智慧,从微小事件中发现趋势,在身边世界中洞见别人忽视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