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从衢报起步,我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时间:2025-11-12 浏览量: 作者:胡欣红

2023年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我撰写的评论《〈我的县长父亲〉风波:遭遇“脑补”式嘲讽岂能一删了之?》有幸荣列榜单。

身为中学一线教师,对于这个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奥斯卡的奖项,此前基本上没有关注过。因此,结果揭晓后,第一时间知道的不是我本人,而是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老朋友李啸。当他激动不已地向我印证并解释这个奖项如何“牛”之时,我才有点明白获奖的不容易和重大意义。

无心插柳柳成荫。媒体界的朋友纷纷向我祝贺,表示作为非新闻专业人员荣获中国新闻奖,在业内极其罕见。懵懵懂懂意外拿了个大奖之后,我想起了与衢报的点点滴滴,很多事情已经时隔多年,但依然历历在目。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衢报起步,我才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全家福》见报

与衢报第一次结缘,是一篇散文《全家福》。

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娃,上树抓知了、下河摸鱼虾是童年时代最大的乐趣。课余生活固然很丰富,但由于缺乏阅读和训练,抓耳挠腮“挤”作文是常态,从来没奢望过自己能在媒体上发表文章。

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我看着墙壁上挂着的全家福照片,突然灵光一闪,写了一篇《我的一家》,介绍了全家人是如何各司其职努力奋斗互帮互爱的。在家人的建议下,我斗胆投给了《衢州日报》。没想到,过了不久竟然被副刊编辑改题目为《全家福》刊发了。人生的第一次投稿居然就中了,意外之余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和触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想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一桩殊为不易的事情。我在《衢州日报》发表文章一事,一时之间成了我所就读的乡镇初中的大新闻,成为很多同学眼中能写的人。这篇文章对于亲友圈所产生的触动,甚至不亚于我后来获中国新闻奖。

回过头来想想,《我的一家》其实并没啥特别的,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技巧。之所以能被编辑看中,估计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写自己熟悉的家里人,笔法虽然稚嫩,但充满真情实感;二则是投稿时恰逢春节前夕,比较符合过年合家团圆的主题。编辑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十分深远。虽然我后来陆陆续续投的几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但我心中始终坚信我应该是一个会写写的人。

《全家福》的见报,隐隐约约让我觉得写文章的真情实感和时机非常重要。二十几年后,我再拿起笔给媒体写稿时,写的基本是评论,但这与抓住时机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道理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的《全家福》已经在无意中对我进行了一次如何写评论的启蒙。

特约评论员

2011年下半年,卸下班主任的重担之后,我相对有了一些可以自己控制的闲暇时间。在撰写历史专业的教学论文之余,《衢州日报》“百姓广场”栏目引发了我的关注。这个主打评论的栏目,每周一期,负责组稿的编辑是徐勤老师。一篇篇嬉笑怒骂针砭时弊的评论,让我有种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感觉,我几乎每期都认真拜读。看得多了,不断触发共鸣之后,觉得自己也有一些思考想表达一下,于是就拿起了笔,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通过“百姓广场”的邮箱投了几篇稿件之后,有一篇评论终于意外见报了。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篇,很快就有了第二篇、第三篇……见报的频率也从一个月左右一篇,到几乎每周一篇。我只管有感而发写文章投到邮箱,从来没有主动找编辑老师沟通交流什么。写了三年之后,2014年的衢报传媒集团特约评论员聘任大会上,我才第一次见到徐勤老师。

见面之后,儒雅的徐勤老师与我进行了一次畅谈。他讲了很多,而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两个字“秒杀”——据徐勤老师表示,当时几乎每天邮箱里都会有几百篇文章,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评论作者发送的文章,其它基本上就是瞄一眼就“毙掉”。初涉评论的我,还带着很多专业论文的习气,常常面面俱到,篇幅很长,不太符合评论短小精悍的规范,不动一番手术很难刊发。

令人感动的是,对于素未谋面的新作者,徐勤老师却不惜默默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给我修改稿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无非觉得这个突然闯入的年轻人挺有思想,出于惜才便出手帮忙了。

稿子经常被选用,不仅给了我写下去的信心,而且还让我从编辑一次又一次修改中,慢慢摸索到时评写作的门槛,渐窥堂奥。毫不夸张地说,徐勤老师就是我评论写作的引路人,我们也成为新闻时评道路上的“忘年交”。如果不是他大力奖掖后进,屡试不中之后,我心中刚萌发的评论热情应该很快就会被熄灭。虽然一直没有真正拜师,但徐勤老师的帮助与指点令我铭记终生,心中早已以恩师视之。

未完待续……

衢报的舞台虽然不算大,但我却受益良多。正是因为经历过衢报的磨砺,我才渐渐走上更多更大的平台,并意外获得中国新闻奖。拿了中国新闻奖之后,我才意外知道徐勤老师也是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深藏不露的徐勤老师,令我感慨万千,如果冥冥中有什么安排的话,这或许也可以算作天意了吧?

管中窥豹。无论是作为乡镇初中的农村娃,还是初涉评论的野生作者,衢报都能给予舞台,彰显了开门办报的开放理念。而徐勤老师作为衢报众多编辑记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内涵与内敛正是衢报品质的映射。后来,我陆陆续续结识了很多衢报的朋友,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才华等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内涵深厚、低调内敛的品质。正是这样一群纯粹的媒体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衢报独特的精神长相,滋润着三衢大地。

浮躁的时代,能保持初心与坚守,这样的媒体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讲,衢报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报,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媒体。

我与衢报的故事还在延续,衷心祝愿衢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衢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原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特约评论员,南孔少年专家智库导师,衢州二中历史教师,衢州市名师,浙江省中小学减负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兼职教授,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023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