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喻斌:“内修人文”是十堰人民的自觉选择

时间:2015-11-10 浏览量: 作者:

  
    【“内修人文 我做什么”专家学者系列访谈
     喻斌:践行“内修人文”提升城市品位
 

   2013年,市委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战略,此战略一提出,立即引起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如今好评如潮。理性分析一下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再联系我市走过的艰难而又曲折的创业之路,同时观照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愿景,我们可以说,“内修人文”不仅是我市人民的殷切期待,同时也是全市人民的自觉选择。正因为市委了解民意、顺应民情,才会有广大市民的真心拥护、积极实践。

  毋庸讳言,十堰市所在的秦巴山区,曾经是交通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落后山区,在大建设时期,又曾经历过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今天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还要承担繁重的生态保护、经济社会转型、库区脱贫致富的重任,在发展和限制的“两难”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如何以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十堰的富强梦、如何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应该说是抓住了纲,抓住了主要矛盾。

  “外修生态”相对容易理解,“内修人文”由于更多属于精神层面,可能会有更多的解读,也可能会产生各种设想,这些都可能出现,我们特别要弄清楚的是“生态”、“人文”是十堰本乡本土的“生态”、“人文”,而不是他乡他域的“生态”、“人文”,因为十堰的“生态”、“人文”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因素,这一独特的内在因素,决定了十堰的“生态”与“人文”之间多了一些他乡他域所不具备的特殊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真正掌握十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也难以准确阐释这一主张的理论精髓和实践价值。

  我们认为,准确、科学地理解实践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战略,特别是“内修人文”的内涵,把握好几方面关系尤其重要。

    第一,我市的“生态”与“人文”的关系。一般来讲,我们理解狭义的“生态”泛指我们生活的环境、物质形态,诸如土地、植被、空气、气候等自然层面,而“人文”则泛指人的精神状态,诸如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层面。生态是人文的物质基础,人文是生态的理性反映,在有人活动的区域,生态是躯体,人文则是灵魂。这一通常的规律,我市并不例外,只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在一特殊条件下去修生态和人文,鲜明的十堰特点,决定着十堰生态与人文双修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性在于,在高速发展经济、增加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我们要放缓速度,改变发展方式,变向自然索取为向自然回馈,这就会形成与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落差。在这种条件下,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就格外重要,对幸福的感受与理解,对奉献的坦然还是无奈,都得靠内修人文来解决。也就是说,通过内修人文而增加十堰人对奉献的自豪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物欲的淡化,对纯真的呵护,从而自觉、无悔甚至甘于舍得去外修生态。可以说,外修生态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内修人文是我们的理性支撑。

  第二,内修与外修的异与同。既然生态、人文都需修,说明生态、人文的现状和我们的理想还有着相当的差距,“修”是相同的,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以相适应的方式,“修”出我们需要的形态。但二者“修”的方式、对象,却又有着较显著的区别。对生态的修,不是“修理”、“修补”,而应该是“修复”,是人为主动维护,恢复其适应与人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人是主动的,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修”的主体,“生态”是补修的客体。而对人文的“修”却复杂得多。不能比照佛家的“修持”,也不能对应武侠的 “修炼”,相对接近儒者的 “修养”,即“修身养性”。这种“修”是人对自身的要求,可以是你对我,我对你,个体对集体,集体对个体,但更主要的是自己对自己,即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所以我们提出“双修”,但此“修”非彼“修”。

  第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修人文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要重塑十堰精神,纯粹十堰民风,美化十堰形象,首要一点是认准十堰人文的根基,对我们十堰的历史文化,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盲目自大。缺少了历史的积淀,我们的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赢不来人民的认同,打不下坚实的基础,充满了鲜活十堰地方味的精神气质是使十堰人文品牌充满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由于十堰有几千年山区农耕文化的条件,我们的乡土人文精神内容中,不乏坚毅、忍让、谦和的特质,但保守、安分的消极面也较突出,因此要适应开放的社会,就一定要有意识强化进取奋斗的当代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吹进山里的工业文明之风,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汽车工业的崛起,为十堰人带来了胸怀与眼光的延伸,速度和效率的催赶。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衍生出全新的人文体验,是需要认真总结、理性分析和合理汲取的,所以说在“内修人文”过程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意识是十堰人面临的新课题。

  十堰的“内修人文”,应该源自人民的渴望,依托着时代的呼唤,早在上世纪末,竹山县“十星农户”评选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自发的行为,其实就是弘扬优秀人文传统的具体实践,从自发到自觉,精神是贯穿的,但本质是发生了变化的。当前“内修人文”已成为我市执政的方略,也成为了人民的共识,“内修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年百年都不算长;也是一个群体性工程,十万人、百万人都不算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展开行动了。这并不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而是全体公众的义务,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如何做。

  (作者系郧阳师专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