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十堰在全市44所学校举办了一场10万多师生参演的大规模地震应急疏散救援综合演练,一所高校,43所中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地震逃生、自救演习等科目。汉江路中心小学等32所学校被授予“十堰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称号。分管领导成佳刚副市长谈到,多一次避震减灾演练就多一次自救经验,减灾自救生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5月11日《十堰日报》)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4·20”芦山地震共造成193人遇难、25人失踪、1万余人受伤。尽管两次震灾烈度不同,可从这组数据对比上不难看出,地震虽然不可预测,但演练可以避震减灾。正是由于汶川特大地震过后,包括四川地震多发区在内的全国各地普遍提高了对防震抗灾、避震减灾、火灾自救、规避次生灾害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加强了中小学生自救、逃生演练技能教育,有的地方还将这种教育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逃生演练,属于公民教育的基础性科目。这种科目在国外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往往比较成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江、河之间繁衍,自然条件优越,生活环境上佳,因而同别的民族和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到来,震醒了整个中华民族,人们开始居安思危,政府也加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训练,直到将抗灾自救、火场逃生等方面技能列入公民教育体系,从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在知识、技能、习惯等层面进行科普养成。
防灾演练还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生命教育。事实上,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在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和生存、生活有关的生命教育和养成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等诸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这批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体能差,心理素质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于是人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在校生被骗、被盗,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消息见诸报端,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像自缢、投毒、跳楼、投湖等等,其中还不乏一些研究生,看了让人震惊和心痛。
生存技能、生活能力的缺失,源自缺位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包容,乃至对动植物和整个自然界的爱护和敬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包容等思想,比如重人贵生,众生平、不杀生等理念,就是在强调对生命的尊重;自强不息、珍惜时间就是在强调提高生命的宽度和质量,这些都属于尊重生命的观念。关于生命教育,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也是可资借鉴的。
只有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引进国外经验,将生命教育、生存体验、生活考验等科目纳入我们的公民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自救逃生,学会尊重生命,才能让孩子远离危险和灾难,最终将他们从应试教育的麻木中解救出来。(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