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拿到一份特别的政府工作报告——雪白的8K纸,环形装订,上面有序排列着凹凸的盲文,这不仅是本届人大为唯一的视障代表专门准备的报告,也是全国人大会议历史上首份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
首份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这一创新举措,既是对去年9月1日起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积极践行,更是对于一部分特殊需要人群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权利、直接现实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正如王永澄感叹的那样:“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
这是对法律最好的尊重落实。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这部法律旨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一项国家责任,已经为法律所确认,全国两会会场上,首份盲文版报告亮相,是对法律的模范执行,对社会层面的公共设施与服务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据报道,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会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铁集团、中国残联4家代表建议承办单位,派出工作人员专程到福州,上门送交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中首次制作的盲文版代表建议答复。民主见于细微,盲文报告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盲文翻译小组分工合作,先是与王永澄沟通,根据他的建议调整制作方案,确定格式体例。对于报告中的柱状图等复杂图表,翻译人员一一转化为图解文字,还制作了方便对照查询的对开表格,并将内容较多的文件分册呈现,方便阅读和携带。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从盲文版答复到盲文版报告,是对残障代表层层递加的关爱,不断升级的服务,流淌着两会的人文温度。王永澄作为唯一的视障人士代表,为其制作和提供的盲文版报告则更显诚意、更具示范作用。正如王永澄感慨的那样:“全过程、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4份建议的答复过程,让我感受到充分的民主。”
这是对民生福祉的用心用情。在近3000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王永澄是唯一的视障人士,为了一名代表的特殊阅读需求,付出一个小组的精力,确有必要吗?但是他代表的是全国1700万视障人士,他参与讨论的是8500万残疾群众的利益。王永澄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准备了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视残疾人养老特殊需求,以及关于促进海峡两岸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的两份建议。无障碍阅读,既会让他加倍感受到大会的温暖,也能保障更高质量的履职。首份盲文版报告亮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党和政府用事实表明,让视障人群的权益保障和尊重被更多的人看到,让相关话题在更多公共场景被聚焦,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行动指引,正如王永澄所言:“我们看不见,就让更多人看到我们。”
对残疾人代表的关爱与尊重,折射的是国家扶残助残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的日益浓厚。“可以没有视力,不能没有眼光,心中有光,脚下有路。”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的发言,呈现了扶残助残事业的显著成果,也点出了残疾人群体的力量源泉,但关爱特殊群体人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打造更多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场景,构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相信,首份盲文版报告亮相带了个好头,一定能让关爱残障人士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红笔: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