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35岁门槛困扰着不少职场人。既违背了平等就业的原则,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些地区也在努力纠正这一现象,譬如,今年河南、山东等省份将招录公务员的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为打破35岁职业门槛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助于改变职场年龄歧视。(4月7日《经济日报》)
劳动力市场具有年龄—能力相称度甄选器机制。对劳动力市场来说,要实现不同劳动力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配置,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衡量劳动力能力强弱的甄选器,帮助求职者向需求方用人单位发出自身能力强弱的信号。这个甄选器和信号一定要相对简便、较为有效、便于使用。因此,年龄在劳动力市场便具有甄选器作用,其向需求方发出劳动力能力强弱的信号。但年龄和能力强弱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但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着比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反,35岁后,知识经验的积淀更深厚,更能体现人力资本最大化。
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深化就业领域改革的方向。切实保障平等就业权利,不断畅通就业渠道,拓宽发展空间,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清理整顿,一些招聘歧视有了改观,如逐渐取消35岁以下限制、入职体检中对疾病范围缩减、婚育情况不作强制要求等。此次部分地区将就业年龄从“35岁门槛”到“40岁门槛”,将进一步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让普通劳动者同享就业机会,让伯乐和千里马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公平”一词出现了多次,特别强调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有呼声传出,希望给“40岁”等人更多机会,往往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人”。政府部门积极给社会带头作出好榜样,这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新起点。
从现实情况来看,“35岁门槛”,很多地方还没有改过来,如今“40岁门槛”来了,希望带动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深入、精准分析招聘岗位合适的年龄要求,提高年龄和岗位要求的匹配度,使得劳动力有机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交流、轮换,并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教育,对劳动力的职业生涯进行超前引导和赋能,同时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把合适的人才留下来、用起来。作为求职者来讲,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竞争力,以应对就业竞争的挑战。
“40岁门槛”是个新起点,这是一道新时代给出的新试卷。无论年龄大小,任何人都有当好奋斗者的选择权,任何人都有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的平等权,我们就要答好“40岁门槛”这道必答题,至少要争取考及格,才能鼓励更多的人为民族复兴当好奋斗者,让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好舞台。
(作者:李云勇 编辑: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