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快评】谨防假专家的网络真诈骗

时间:2024-06-19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冒牌专家”何以能“大言不惭”?还有多少“冒牌专家”在兴风作浪?“冒牌专家”何以能成为“主要演员”?

近日,两名公司股东组织冒牌专家宣传售卖有生黑发功能的保健品,数月内狂赚近千万元。谢某东、银某超担任某网络科技公司股东,该公司推广、销售多种虚假宣称有生黑发、养发功能的黑发产品等业务,并虚构营业执照、奖牌、“专家”和“患者”反馈截图,欺骗被害人以高价购买该产品。近日,该案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胡某等人有期徒刑12年至7年不等。(6月19日《法治日报》)

销售虚假“黑发产品”的团伙,还是真够黑心的。对于这起案件而言,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冒牌专家”,“冒牌专家”比“诈骗公司”更可恨。为了蝇头小利充当诈骗团伙帮凶,如此“冒牌专家”不能只是扒掉他们身上的“专家衣裳”。其实在很多年前,“冒牌专家”就是一种现象。例如,有媒体就扒出了一位“女医生”,她经常为一些虚假保健品、虚假药品当“代言人”。有的时候叫“王教授”,有的时候叫“李专家”,有的时候叫“赵医生”,成为各家诈骗团伙的“老戏骨”。问题是,就是这样一个“冒牌专家”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了。

如今,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刷新我们的生活。与此相伴,各类诈骗的花样也在不断翻新。寄送快递诈骗、网络交友诈骗、AI电信诈骗、航班变更诈骗,诈骗手段五花八门,但绝非防不胜防。面对不断迭代的诈骗手段,有关部门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水平,加大惩治力度。同时,也要坚持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做好宣传,采取综合性防范措施做好防诈大文章。始终绷紧防诈反诈这根弦,确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有效铲除诈骗犯罪滋生土壤,托稳美好生活的安全感。

天上不可能掉螃蟹。无论诈骗手段怎样变化,小心谨慎是最好的应对之策。个人是防诈的最后一道关口,时时提高警惕,不被蝇头小利所惑,才不会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伤。作为消费者需要多些谨慎的心态,不能一看到专家就深信不疑,不能一看到专家就不假思索。在网络乱象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看到“专家指导”不妨到专业网站查查他的底细。从家庭层面,子女和家人要关心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常回家看看,多和老年人交流沟通,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动态,发现被骗苗头及时扼杀,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要多一份关爱,少一份苛责,多一份体贴,少一份冷漠,让老年人沉溺在温馨和谐的现实家庭里,让子女成为老年人生活的精神寄托,而不是在虚拟世界中被一句句甜言蜜语迷失了心智。

最后,法律必须打击“冒牌专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平台法规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尤其是建立合理的交易规范和消费制度,规范消费行为,防止通过平台进行非法或欺诈消费等行为,促进交易的公平公正、透明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法规,提升技术手段,通过开展联合监管、联合惩戒,保持对突出问题、突出风险的高压监管态势。同时加快探索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实施举措,铲除“冒牌专家”生存土壤,最终让“冒牌专家”为自己的“巧舌如簧”付出代价。

(作者:郭元鹏   编辑: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