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一条耕地红线,关乎亿万人口粮安全,维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陕西植树造林增绿黄土地,福建治理红壤区水土流失,吉林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山东科技引领开发利用盐碱地……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耕地进一步实现净增加,从2021年到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三连增”,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
本着稳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通过“增存挂钩”新机制,全国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850万亩,处置闲置土地876万亩。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土地上产出了更多“中国粮”。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中,写出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耕地保护靠法治赋能。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从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再到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就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出专门部署,端牢“中国饭碗”的法治成色越来越足。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专设耕地保护章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被首次纳入法律,耕地保护步子更加坚实。
耕地保护靠有效监管。耕地保护必须关口前移,善治“未病”,及早发现并纠治乱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在安徽省霍山县,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防手段,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米”;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网格员通过监管平台前端手机App“随手拍”,及时上传疑似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线索……以“人防+技防”,织密耕地保护天罗地网,高效率守护耕地红线,取得事半功倍的保护效果。
耕地保护靠“钢牙”护法。耕地保护的“牙齿”已经长出,对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挖湖造景等“零容忍”。按中央决策,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对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实行一年一考核,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核、审计问责重要参考。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已连续6年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向各省级政府发出督察意见书督促整改,约谈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市县政府负责人,公开通报典型案例。2023年,公开通报148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集中约谈22个问题突出地市政府负责人。
(红笔:张全林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