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曾经干涸断流40多年。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曾回忆起在正定工作时亲历的水的故事:“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2014年,“南水”入冀。2019年,滹沱河迎来“南水”首轮生态补水。截至今年6月,滹沱河累计接受生态补水38亿立方米,其中12.5亿立方米来自“南水”。跨越1000公里山河,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下复流,新生归来。石家庄市在南水”亲吻中,生命血脉强力苏醒,精彩发展,奔赴更加美丽未来。
感谢“南水”亲吻,每一个河北人的心声。石家庄,河北的省会,每一个河北人都为今天石家庄的焕然一新而自豪,都为石家庄的生态之美而骄傲,从内心深处感谢“南水”的温润亲吻,感谢水源地人民的伟大贡献。从裸露的泥沙河到县志中水丰草茂的母亲河回来了,从“有女不嫁塔元庄”到滹沱河畔富裕村。依托滹沱河景观和古城风韵,塔元庄村精心打造了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等项目,2023年,村集体收入由2013年的530万元增加到3200万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周家庄一带曾经泉眼众多,但随着滹沱河断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曾占全村农作物80%以上的水稻,从1997年起“缺席”了。2017年起,紧挨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正定县,将生产生活用水从井水逐步置换为“南水”。2019年,周家庄重新种上了水稻。亩产1200多斤,因为水好,大米品质也好,卖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周家庄的稻香又回来了。截至目前,石家庄市累计受水66.26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及工业用水34.21亿立方米,生态补水32.05亿立方米,受益人口819.22万人。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每年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昔日宏伟蓝图,今日梦想成真。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牺牲的库区人民。
致敬库区人民的奉献精神与担当情怀。南水北调,国之大者;南水北流,水脉赋能国运兴隆。库区人民敢为人先、包容兼蓄、无私奉献,汉江两岸人民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巨大牺牲,舍小家顾大家,十堰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甘愿牺牲自我,46.9万名群众惜别故土、举家搬迁,郧阳、均州两座千年古城沉没江底,55.2万亩良田被淹,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关停迁建,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在半个多世纪里,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汉江师范学院6次搬迁,被誉为“车轮上的学校”,师生守水护水的基因已融入血脉。今天,十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林长制体系,全域设立河湖长2811名、林长5405名,环丹江口水库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组织883支党员护水队、1.6万余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3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大小河流清漂、巡河。在十堰,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在群众中蔚然成风,320万十堰人用家国情怀当好北方人民忠实的“守井人”。无私奉献,成就伟大工程;昂扬担当,护航伟大工程;创新奔腾,靓丽伟大工程。今天的十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一杯“南水”,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强国质水、复兴之水。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长卷,一曲气势恢宏的动人乐章,一首风云激荡的民族史诗,一部团结奋进的伟大篇章。感谢“南水”亲吻,致敬伟大库区人民,生命血脉苏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挥毫更加壮美画卷。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