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在广西南宁召开的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11月25日人民网)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土绿化,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衰,则文明衰,没有国土绿化,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从全面推行林长制到设立国家植物园,从印发实施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到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引领国土绿化走出了一条科学、生态、节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国土绿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取得历史性成就,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森林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日益坚实的基础。一棵棵树,一片片林,记录着山川大地的绿化,也见证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揆诸现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全民义务植树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征程上,必须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远角度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充分发挥森林“宝库”作用,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卷,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全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红笔:罗建华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