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为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加力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制定了基本准则、提供了有力支撑。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粮食生产、储存运输、食品消费等环节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提出细化举措,明确责任主体,围绕推进粮食节约减损、遏制餐饮行业食品浪费、加强公共机构餐饮节约、促进食品合理利用、严格执法监督等方面部署工作,为推动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提供制度保障。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对人们来说,吃得饱、吃得好早已不再是难事。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粮食和食物的浪费令人痛心。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施治,把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的要求落实落细,才能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盯紧盯牢各个环节。粮食节约减损涉及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损耗和浪费,一旦出现“跑冒滴漏”,就容易造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生产环节,要大力推进粮食减损设施设备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的节约减损;在消费环节,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习惯,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持续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
厉行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建立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制度设计的刚性约束力、提升制度执行的有效震慑力、发挥各类监督的内外推动力,当厉行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更多人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饭碗就能端得更牢,粮食安全也将更有底气。
(红笔:乐兵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