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意义非凡的文化加冕,不仅是对千年民俗瑰宝的郑重认证,更是时代浪潮中传统文化强势“出圈”、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龙行龘龘正收官,巳巳如意正走来。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春节申遗成功只是序章,守正创新方能凯歌嘹亮。
春节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盛大节日,源远流长,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民俗史诗。从先秦的“腊祭”雏形,民众敬天畏地、祈愿丰收;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春节正式确立,岁首纳福、阖家团圆的仪式渐趋完备;再至明清,春联、年画装点街巷,鞭炮烟火照亮长夜,拜年、守岁的民俗愈发醇厚,春节一路裹挟着历史的风尘,沉淀下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它是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乐祥和;是刘长卿诗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游子乡愁;更是阖家围坐,灯火可亲,共话家常的温情时刻。既有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庄重肃穆,彰显血脉亲情与家族传承;又有走亲访友、互道祝福的热络烟火,维系邻里乡情、社会纽带。春节,早已超脱时令节庆范畴,化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巍峨支柱。春节里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之魂。
春节申遗成功,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由衷认可,是春节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让春节跨越山川异域,跻身全球顶级文化盛宴。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节日一度“攻势汹汹”,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彩灯,吸引不少年轻人追捧效仿。此番春节申遗,是文化“逆袭”,向世界宣告:中国春节,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从精巧剪纸、灵动舞龙舞狮,到寓意吉祥的年夜饭、韵味悠长的拜年嗑儿,桩桩件件皆承载人类共同的美好期许——团圆、安康、希望,足以在世界文化之林拔得头筹,为各国打开了洞察华夏文明的窗棂,吸引全球目光聚焦东方,促使多元文化平等对话、美美与共,消弭文化偏见与误解,重塑中华文化于世界版图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同时,也为世界人民打造一场芬芳四溢的共享文化盛宴。
申遗成功激励守正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申遗成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督促我们珍视民俗根基,重拾文化敬畏。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民俗保护力度,修缮古戏台、民俗博物馆,为春节民俗活动“搭台唱戏”;学界应深挖春节文化内涵,编纂民俗典籍,让古老习俗有史可考、有源可循;家庭更要重拾传统,让长辈向晚辈悉心传授年俗门道,让春节仪式代代相传。春节申遗的东风,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故宫文创将生肖祥瑞融入文具、饰品,“朕的心意”系列文创礼盒成新年爆款;河南卫视春晚以水下洛神、唐宫夜宴惊艳出圈,传统舞蹈与现代光影交织,唤醒沉睡千年的美学意象;互联网大厂打造线上“云拜年”“集福卡”活动,以科技赋能,打破时空阻隔,让春节热度在虚拟空间持续攀升。这都是传统春节与现代元素融合的成功范例,是守正创新的结晶。文化工作者要秉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理念,巧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春节文化呈现形式,让传统民俗在短视频、直播中“潮”起来;商家挖掘春节IP商业价值时,不忘坚守文化内核,推出兼具文化味、设计感的产品,使春节文化融入日常消费,用守正创新让春节文化澎湃向前,生机勃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春节申遗成功只是序章,守正创新方能凯歌嘹亮。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每个国人都应化身文化使者,怀揣热忱、肩扛担当,在民俗传承中寻根溯源,在时代浪潮里推陈出新,让春节这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熠熠生辉,让华夏文明在世界舞台永不落幕。乙巳新春,全球同沐中华年味,共赴团圆盛景。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