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解渴的南水北调奔涌出生态美景

时间:2024-12-09 浏览量: 作者:张全林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10年,北京东南部亦庄调节池逐渐成为鸟类喜爱的栖息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繁衍安家,白天鹅连续多年越冬栖息,“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惊艳亮相”……支撑此等美景的是,源自十堰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源,沿着南水北调中线长达1432公里的输水渠道,奔流不息,一路北上。

水是勾画生态美的颜料。生产生活,万般生灵,都离不开水的滋养。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它们去哪里,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自亦庄调节池建成以来,水质指标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不仅为下游水厂提供优质的水源,极大改善了本地区水资源条件,还为小动物们提供了一处栖息地,为北京添加了一处靓丽的风景线。

南水奔涌入京,“解渴之水”重塑生态。随着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激增,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北京一度出现河道断流、井泉干涸、地面沉降等水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河湖中鲜见鸟类的踪影。曾经,河道里除了沙地就是荒草,除了麻雀几乎见不到任何鸟类。“南水”来后,在确保“喝饱水”“喝好水”前提下,向密云、怀柔、大宁等大中型水库存蓄南水北调水源,适时加大地下水源回补力度,逐渐补充地下水源超采欠账。近年来,北京大小河流恢复生机,市民家门口重现河清岸绿的美景,南来北往的鸟类争相“用脚投票”,再度将这里的河湖作为“歇脚地”。

水清地绿、水鸟翩跹,见证了“南水”的生态效益。《2023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显示,2023年度,全市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02种、浮游动物444种、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45种、水生植物85种、鱼类73种。最新版《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中收录的陆生野生动物已达到612种,其中鸟类519种,较10年前增加近百种。

送水送出生态美,护水护出美生态。“一滴水”撬动十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10年来保水护水成了320万十堰人民共同的家事。一泓清水,北上千里,也浇灌出源头的绿色强县富民。十堰将32条小流域纳入治理清单,梯次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保障源头清澈的同时,也使当地的环境更干净,空气更清新。设施渔业的发展,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南水北调“水源地”响当当的生态招牌,不断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在丹江口,“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百亿产业集群正在崛起。生态治理重塑绿水青山,变成了一方富民靠山。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水生态维系平衡大动脉。南水北调不仅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也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永远造福民族、造福人民的福祉工程。

新时代新征程,南水千里奔流不息滋润北方,勾勒出气势恢宏的水生态实景,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出令人惊叹的生态画卷。

(红笔:张全林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