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时光如河。总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歌声嘹亮,总有一些特殊的时间段闪闪发光。秦巴山脉臂弯之间,十堰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10年前的今天,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此为起点,“南水”一路北上,10年间,累计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润泽京津冀豫沿线1.14亿人口。世纪工程,世纪答卷,一泓清水赓续北上,一片深情扛起担当。
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堰人庄重承诺: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汉江。为了这份庄重承诺,十堰拼了。基层干部们硬是“手脚并用”,绘出了全市流域管网图,摸清现状底数、形成用地布局图、产业布局图、绿色基础设施图,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依托丹江口水库水质保障数字平台,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城市部件全部上图,环保、农业、水利、城管等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现情况第一时间预警,通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置;“小水滴”注册志愿者有近20万人。而近些年,十堰相继孕育了250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文明河流”建设,带动广大群众开展垃圾捡拾、水面漂浮物清理等各类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全程全面全员,为了这个“清”,十堰人倾尽全力,建成空、天、地智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护水机制,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形成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守好首都及北方1.08亿人民饮水安全、生态安全。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全域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天然水质检测员”桃花水母频频现身。清水汩汩北上,绿水青山相伴而连,生态绣出一路美丽风景线。
一泓清水赓续北上,背后是十分深情扛起担当。三千里汉江亘古奔流,倒提天河润京津,十年间,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搬”去4400多个西湖。十年间,作为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的十堰,怀着十分深情,扛起十堰担当,家国情怀担当,先后两次移民46.9万人,他们背井离乡为了让他人家乡更美好;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十堰市先后拒批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大项目100多个,淘汰燃煤锅炉392台;关闭迁建企业561家,淘汰水泥、钢铁、纸浆等产能300多万吨;每年永久性减少税收22亿元,为了国家战略大局担当,宁愿牺牲政绩利益。320万“守井人”念兹在兹,情牵北方群众,特别是近年来,十堰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以更大力度抓好全域水质保护,加快推动产业、经济、城市转型,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确保清流永续,演绎出“水与城”“水与人”的动情交响。这十分深情担当凝聚起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南水北调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基因,继承发扬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要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十堰人民是生动代表。
一泓清水赓续北上,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力量与智慧;十分深情扛起担当,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怀。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十堰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应该向每一个十堰人致敬!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