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间:2024-12-16 浏览量: 作者:罗建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就“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出部署,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12月13日人民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从近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民生领域的工作部署来看,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生育支持、银发经济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我国将一揽子增量政策重点锁定民生领域,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可以说,坚持“民生为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有力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越是经济发展面临压力,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出一系列暖民心的措施,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目前,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托位约480万个;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超41万个,民政部门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累计为项目地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4.7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64.7万人次,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72万户。不只是托育、养老,在就业、收入等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上,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正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项部署聚焦群众关切,增进民生福祉。会议明确,“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一系列部署,涵盖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既着眼当下,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也着眼长远,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将一项项民生期盼变成发展清单,必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必将书写出更多新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红笔:罗建华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