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十年通水润泽华夏 伟大工程造福人民

时间:2024-12-18 浏览量: 作者:郑华

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来的情况。(12月12日央视新闻)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浩浩汤汤的汉江水从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出发,通过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慷慨北上,开启了“南水北上润泽华夏”的壮阔新征程。

南水北调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自古以来,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等问题一直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显著提升,供水区域惠及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清澈的南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沿线城市的千家万户,基本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人们不再为缺水而担忧,家庭用水的质量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北方地区居民幸福生活的指数。

南水北调是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系统工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长期以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解渴”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渠连通南北,净水持续北送,充足的水资源配置为北方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许多企业摆脱水资源限制弊端,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升级。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有了稳定的优质水源供应后得以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沿线城市也因为水资源配置的极大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南水北调是建设美丽中国绿色生态的伟大工程。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过去,随着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激增,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北方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井泉干涸、地面沉降等水生态环境退化现象,由此带来一些河道沙地裸露,长满荒草,河湖中鸟类不见踪影。如今,南水北调全面通水10年来,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河北邢台百泉涌动景象再现,永定河断流26年后再现流动之美。北京亦庄调节池,已成为鸟类喜爱的栖息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繁衍安家,白天鹅连续多年越冬栖息,“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惊艳亮相”……如此和谐的生态美景,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环境的改善及库区人民爱水守水护水的责任奉献与使命担当。

汩汩清水北上,润泽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资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好“守井人”,争当志愿者,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爱水守水护水节水,共同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红笔:郑华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