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时评】智汇湖北农业,点燃新质生产力“科技引擎”

时间:2024-12-27 浏览量: 作者:陈虎

近日开幕的2024湖北农业博览会,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展现了湖北在农业领域的战略眼光和积极探索。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资源之丰富令人瞩目。以全国3.9%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全国8.4%的稻谷、18%的淡水水产品、10.3%的油料、5.4%的猪肉,这是湖北农业坚实物质基础的有力证明,而更为关键的是,湖北科研实力雄厚,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汇集于此,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在技术创新、装备升级与生产模式创新的合力推动下,湖北农业焕发出全新活力。以黄冈市齐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为例,玻璃温室大棚内遍布传感器,精准捕捉光照、温度等作物生长环境要素,并转化为可视化数据,以此实现精准施肥、灌溉与病虫防治,让蔬菜产量提升约20%,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双提高。同时,装备升级成效斐然,江汉平原的大型农场里,配备卫星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的新型联合收割机,作业精度达厘米级,收割效率比传统收割机高出30%以上,还降低了粮食损耗。生产模式创新方面,大疆农用无人机在秭归柑橘、恩施茶叶产区广泛运用,推动植保飞防机械化变革,农药利用率提高30% -40%,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20%以上,茶叶产量、品质显著改善。

然而,湖北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尽管每年省内科研机构能产出大量新技术、新品种,可实际转化率仅40%左右,远不及发达地区。像高校研发的新型生物肥料,实验室效果虽好,但受高成本、推广难所限,难以大面积用于生产。农业高素质人才短缺也成瓶颈。据统计年鉴,2022年湖北19至39岁乡村人口里,专业技术从业者占比7.4%,懂数字技术的更少,偏远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匮乏,先进技术设备无人操作和维护。再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突出。山区、丘陵地带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鄂西等地灌溉渠道渗漏,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超30%,干旱时农作物因缺水而减产严重。

面对挑战,湖北应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根本。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同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在生物种业领域,由政府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组建生物种业创新联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攻关。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硬件支撑。打造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数据资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例如借鉴外地经验,建立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提高其积极性。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如在重点流域和生态脆弱地区,设置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估。

强化人才支撑是核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吸引人才流向农村。同时,建立农业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2024湖北农博会带来发展新契机,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为先导,协同攻关农业科技难题,大力推广绿色高效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添劲赋能。

(作者:陈虎  长阳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