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让传统美德浸润提升乡风文明

时间:2025-02-19 浏览量: 作者:徐圣娥

传统美德与乡风文明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到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时说:“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总书记的话启示我们,弘扬好传统美德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更能浸润提升乡风文明。

弘扬“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乡村社会更和谐。乡风文明中乡村邻里文化很重要,越是邻里,越容易产生矛盾。六尺巷的故事是妥善处理邻里关系的典范,有丰富的乡风文明内涵。首先是谦和礼让。故事中的张英是宰相,位高权重,在面对邻里纠纷时,没有以权压人,而是劝家人退让三尺。这种谦逊待人的品质值得赞颂。再则是以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以两家各让三尺完美结局,体现了古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是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借古喻今,我们要弘扬“贵和”传统美德,引导村民谦和礼让,尽量避免因琐事产生矛盾。在生活中牢固树立以和为贵理念,引导村民在面对矛盾时,摈弃对抗方式,寻求和解的办法解决。同时,坚持不懈地讲明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引导村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树立精神树标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如宰相张英居高位不自傲,妥善处理邻里矛盾一样,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挥“火车头”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村民共建乡风文明。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生活共生产,最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在言行上可以直接影响群众。比如,村民们在道路通行、用水用电等方面出现纠纷时,基层党员干部若能像宰相张英一样,秉承“以和为贵”理念,示范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就能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在乡村建设、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若能带头并引导村民积极配合执行上级决定,就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和”是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以和为贵的精神能够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攥指成拳,共同为乡村繁荣做贡献。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又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组织村民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品评家风家训、建设平安乡村等,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家庭观、消费观。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村民现有产业特点,成立“点单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讲师团,指导乡村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扶持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文明实践的吸引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人总是向善向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思想的净化器,是教化育人的“有力武器”。我们学习六尺巷精神,倡导“贵和”文化,要“家和万事兴”,要汇聚“志同道合”之人,“和衷共济”,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红笔:徐圣娥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