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以来,“村晚”已经从春节拓展为常态化文化活动,以春、夏、秋、冬为时序轴,在全国各地乡村铺展开一幅动态长卷。(2月20日《农民日报》)
“村晚”,村里组织的晚会,村民自导自演,充满泥土味,接地气,聚人气。各地因地制宜,将舞台搭建在田间地头,让农民成为主角。
演身边人,说身边事,谈乡土情。家门口的舞台,种田的农民、搞养殖的技术员、返乡的游子,都可能成为舞台上星光熠熠的“民”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龙华村举行的“四季村晚”冬季主场活动舞台上,金色布料如翻滚的巨浪,演员们怀抱背篓翩然起舞,传递丰收的喜悦。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季村晚”夏季主场活动,节目展示了当地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演身边人,说身边事,谈乡土情,这样的节目更能引起广大村民共鸣,为广大村民喜闻乐见。
多彩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神州大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不尽相同。在四川攀枝花,彝族酒歌遇见汉族小调,酒歌联唱,婉转悠扬。在陕西延安黄龙,陕北说书、华阴老腔竞相登场,月琴、板胡等传统乐器应和如浪。在湖北十堰,节目《我要站起来》,将歌曲、竹山非遗高腔、沙画表演等形式融合起来,带给观众别样视听感受。在江苏南通海安,海安花鼓、黄梅戏引得观众纷纷叫好。各地的“村晚”,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四季为轴,与时俱进,常办常新。从内蒙古草原的那达慕风情,到湖北秭归的楚文化底蕴,春节期间,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网络参与人数超1亿。“村晚”已经从春节拓展为常态化文化活动。春天,重庆龙河镇的村民玩起了巴渝传统游戏“竹马竞速”。夏天,黑龙江万亩稻田公园,红绸在田野舞动。秋季,安徽黄山传统村落,唢呐《百鸟朝凤》悠然响起。冬天,吉林市乐山镇“村晚”大集,小笨鸡、大鹅等吸引游客品尝购买。“村晚”常办常新,更好地吸引了观众。
好戏连台,赋能添彩,美好生活。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有九亿多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十分旺盛。各地举办“村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地的“村晚”巧妙地将文艺展演、乡村农产品大集、乡村文化旅游融合起来,让人们更好地享受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互联网时代,借由线上线下联动,“村晚”突破了地域和节令的限制。更多人可以线上欣赏到各地精彩纷呈的“村晚”节目,感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四季春晚”,常办常新。期待各地认真开展“四季村晚”活动,自编自导自演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节目,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红笔:李兆清 编辑:陈超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