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作品 > 正文

【红笔网评】向“新”而行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时间:2025-02-28 浏览量: 作者:罗建华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新提法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2月27日人民网)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凸显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核在于,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处在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与智慧农业相关的企业总量已达8.3万家,较2020年的不足2.1万家增长了近4倍。而在科研方面,我国已有86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共有科研人员约12万人,有力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应当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突出问题,要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第一方阵,必须突破禀赋约束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之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安全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中央一号文件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从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再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擘画了新的路径。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摸清家底,扬长避短,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从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迫切需求,更是抢占全球农业科技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抉择。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从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装备,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体到种地、直播、卖货的“新农人”队伍……农业的每一次深刻变革,都离不开生产力的飞跃。如今,广袤的农村大地处处涌动着变革的力量,一幅幅“科技新耕图”,刷新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固有认知,也预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能有力激活乡村振兴的潜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红笔:罗建华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