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2025年全国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正式开启。来自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作为首位踏上“通道”的委员,接受了媒体的聚焦采访。严建兵在农业领域深耕三十载,始终专注于玉米研究,凭借不懈努力为全球玉米种植发展及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荣获“玉米超人”的美誉。在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严建兵传递出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劲声音,彰显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的磅礴动力。
科技创新赋能,湖北农业成果丰硕。严建兵团队历经11年的持续科研攻坚,成功寻得一个关键基因。借助该基因,玉米在收获期籽粒能够快速脱水,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掰棒子的成本以及玉米烘干的能耗成本,还减少了因水分过高造成的籽粒破损与霉变情况,显著提升了机械化收获水平,每亩地最高可节约成本150元。此外,他们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玉米起源模型,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培育快脱水宜机收的玉米品种奠定了关键基础。同时,团队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增加产量等方面也成果丰硕,培育出多个蛋白含量超10%的新品种,推广面积已超1000万亩。这些成果生动展现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长期以来,湖北秉持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致力于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早在2006年,湖北便依托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整合省内农业科技资源。“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原有的70个团队优化整合为39个跨学科、多层级、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截至目前,共实施科技项目5478项,收获科技成果1855项,其中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4项,284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审(认)定或登记,占全省育成动植物新品种的90%以上。”
湖北缩影,映照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湖北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驶入快车道。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年间提升了7个百分点,现已超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升级,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培育并推广了大量优良品种,品种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45%以上。在智能农业装备领域,我国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朝着自动化、设施化加速转变,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超过63%。
聚焦粮食安全,期待更多创新“荆”彩。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农业科技创新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从“委员通道”传来的湖北好声音,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与无限希望。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才能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愈发稳固,确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我们一直在奋进的路上。展望未来,期待涌现更多像严建兵团队这样的科研力量,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让农业科技创新的“荆”彩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